罗云:深情缅怀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先生逝世十二周年

发布日期:2021-11-29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3416

2010年春节前夕,我突然接到马老之子马泉的电话,说我给马老寄的礼品已收到,并表示感谢,随后告知我马老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29日在京逝世。闻此噩耗,顿时感到万分沉重翘首北望,不禁潸然泪下。今年冬季寒潮频袭,这时感觉更寒冷了,不由得取出马老寄给我的几十封书信铺展开来久久凝视,透过刚劲有力、挥洒自如的书体,从字里行间中深深感受到马老对我的偏爱与器重,这位大家风范的长者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回首往事依旧怦然心动,依旧感到温暖如春……

本文作者罗云与马少波先生合影.jpg

著名导演、本文作者罗云与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先生合影

最初知道马老的大名,是1962年我在郑州河南人民剧院观看常香玉上演名剧《花木兰》时,从说明书上知道此剧是由陈宪章根据马少波1943年的原创剧本《木兰从军》改编而成。就是凭借这出《花木兰》,常香玉唱红大江南北,妇孺皆知,至今盛演不衰。到了1980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系进修后,回河南省越调剧团执导马老新创历史剧《明镜记》,才有幸与马老书信往来。《明镜记》由华尔实热情推荐给正在北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诸葛亮吊孝》的申凤梅,申凤梅看过剧本大喜过望,决意搬上越调舞台,与冯波登门拜会马老,并征得同意和支持,才有这次艺术合作的机缘。当我给马老写出第一封信,说明自己执导这部厚重、恢宏的历史剧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和学习机会,请马老给予指教。马老回信“凤梅、冯波二位团长在京晤面时,就介绍过你的情况,有您主持《明镜记》的导演工作我是信任的。我们虽未谋面,已是神交了”。马老的信任和鼓励,使我信心倍增,经过反复研究剧本,查阅史料,构思舞台形式,撰写了近两万字的导演阐述。《明镜记》是一个京剧本,发表在《剧本》月刊上。马老为使该剧适应越调剧种的舞台呈现,对剧本作了反复推敲,极其认真,甚至一句唱词、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力求准确。曾多次来信了解越调剧种征求修改意见,他在信中说“望寄来越调的传统剧本,以便参阅一下越调的唱腔板式,根据越调表演规律予以修订”,并进一步提出“为发挥越调艺术特长,达到较好的舞台效果,望在排演中加以适当的休整,你们是专家望多加补正,这是我所希望的”。我常见作者写出的剧本,一般不情愿再做修改,更不容忍别人动他的本子,因此,作者与导演之间易发生不愉快的事。而马老既尊重地方剧种的艺术规律,又真诚希望二度能够发挥创造性,这是何等的气度和风范,着实令人钦佩。

越调巜明镜记》申凤梅饰演李世民.jpg

越调巜明镜记》申凤梅饰演李世民

马老在信中阐述了他的史剧观,他说:“我向来主张创作历史剧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丰富必要的情节、细节,进行艺术的描绘。也就是要求尽量严格地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描写,防止无根据地拔高或贬低,或和今人作不适当的比附……因此在排演过程中,能够切实掌握这一原则,注意表现的分寸。”马老辩证的历史观,致力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无不给我以思想的启示,增进了我对《明镜记》的深刻理解,使舞台处理和艺术把握有了明确的指向。

马少波先生亲到河南郑州观看《明镜记》的演出后合影.jpg

马少波先生亲到河南郑州观看《明镜记》的演出后合影

我在进行舞台构思时,感觉到剧本第三场权万纪借助眉新月诬陷县令李师潜加害大臣魏征的结尾和第五场李世民与魏征的金殿廷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得不够充分,其情势推动尚欠力度。为了加强和深化作者的意图,提升舞台体现的艺术效果,我对剧本作了一些删节和增补,怀着深深的疑虑寄给马老权衡。想不到马老非但没有否定,而且发来回信给予认可,他在信中说:“我很赞同您的导演构思。有两处补正很好。有一处的剧词,为求与原作统一,特重写了一下,请参考。”马老不以大家自居,宽厚谦和,秉持择善而从的艺术态度和真诚的合作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推进了《明镜记》的舞台艺术创造。该剧于1980年8月在省会郑州河南人民会堂连续上演一个月,观众踊跃,反响强烈,引起省文艺界、新闻界的热情关注和一致好评。马老和夫人李慧中老师专程来郑,在省委副书记张树德、省委宣传部长于大申、省委副书记、郑州市委书记李光宝、郑州市委副书记牛万里、文化厅长彭伟等领导的陪同下多次观看演出,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马老邀请申凤梅、何全志、陈静和我到他下榻的宾馆,对《明镜记》的演出成功,大加赞赏,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感谢。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对《明镜记》进一步加工提高,精益求精,为进京演出做好准备。

微信图片_20211126144134.jpg

马少波先生祝贺《明镜记》演出成功题词

虽然我与马老时常书信往来,却一直未能谋面,就在马老来郑后才能真正见到了他。马老既温厚、沉稳,一派儒雅之气,又待人以诚,平易可亲。他对艺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彰显出剧作家至真至诚的创造精神,对工作极端的认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智收姜维》,剧团进京推迟到1982年2月。《明镜记》在京演出引起轰动,好评如潮。中央部委领导王澜西、贺敬之、宋振庭、刘导生、赵鼎新、王光美等,文艺界剧作家吴祖光,评论家郭汉城、赵寻,相声大师侯宝林,音乐家彭修文、傅雪漪,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李和增、冯志孝,中国京剧院院长张东川,《剧本》月刊主编凤子,北影厂厂长汪洋,著名电影演员陈强等观看了演出盛况。中国剧协与北京市剧协联合召开《明镜记》座谈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广泛盛赞《明镜记》是出很有现实意义的好戏,取得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为首都舞台增添了春色。当剧团载誉离京,马老特为我题词相赠“《明镜记》进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罗云同志在主持此剧导演工作上,匠心独运,付出了辛勤劳动,有许多新的创造,为拙作增色不少。特此致谢,望再接再厉,努力前进,为人民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深知《明镜记》的成功,熔铸着马老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却对我加以鼓励,寄予厚望,这种恩情我始终铭记在心,其敬重与感激是无法言状的。

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中国京剧院张东川院长、马少波先生在北京观看《明镜记》演出(1982年).jpg

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中国京剧院张东川院长、马少波先生在北京观看《明镜记》演出(1982年)

马老对我关怀备至,情深义厚,常在信中或电话里询问我的导演工作情况,激励我锐意进取。他说:“作为一名戏曲导演,应善于吸纳各种艺术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借以丰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对于戏曲传统要尊重,要继承,更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调动戏曲特有的艺术手段,发扬戏曲美学精神,真实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创造富有新意的舞台艺术风貌。”为了开阔我的艺术视野,提升理论修养,还不断寄来他出版的大作,如《戏曲艺术论集》《戏曲新论》《马少波剧作研究》《马少波近作选》《马少波剧作选》《马少波戏剧代表作》《书剑征程》等,让我大饱眼福,获益匪浅。马老创作了几十部历史剧、现代剧,其剧本结构缜密、文采飞扬、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李自成、关羽、岳飞、岳云、文天祥、李世民、长孙皇后、白毛女、潘天云、李虎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释放出胸中豪情,涌动着笔底波澜,大气磅礴,撼人心魄,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从剧中总能让观众感觉到他体察历史与现实之间内在联系的时代脉动。他的文章观点明确,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为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提出精辟高见,极富实践意义。这些著作都为我们留下了贵逾珍宝的资料。

马老从冯波那里知道我会篆刻,让我为他特治两方印,一方是“吾尽吾心”,一方是“神定气清何妨吟”。他很满意,有时还加盖在他书写的条幅上。

马少波、李慧中夫妇.jpg

马少波、李慧中夫妇

2001年,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出版一套“河南戏剧家丛书”,我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的40多万字的文章收为集子,书名《艺耕集》,请马老题写。马老收到信后,很快书写三张题签随信寄来让我选择。信中写道:“大作集成,是你辛勤耕耘、春花秋实的收获,也是半生跋涉的一个里程碑,可喜可贺!”并详尽安排书的封面布局,为此还画了图样加以说明。后来又为我题赠诗作书写长幅:“苦练戏文五二载,秋丰皆因花果开。一面明镜脱颖出,长此中原跃马来。”

自从与马老相识结缘已有30个春秋,每年春节我都要寄去河南特产孝敬老人,大年初一打电话向马老拜年。而马老每次都回寄写着贺词的单人照片,从不间断。2009年夏我打电话向马老问好,请他多保重身体,听他回话的声音还是那么健朗。可料想不及,春节还未到来马老却驾鹤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怎不让我追怀不已,感慨万千。在我的艺术道路上一直接受着马老的教诲和良好影响,他是我永远敬仰、学习的榜样。

从《木兰从军》改编成豫剧和《明镜记》的演出,马老与河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常香玉、申凤梅二位艺术大师建立了深厚友谊。对河南的戏曲发展,功在史册。

马老是一位胸怀博大、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杰出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在他92年的精彩人生、78年的光辉征程中,为我国的戏曲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