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生:杨兰春的现代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农村风俗画”

发布日期:2021-06-02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6023

杨兰春2.jpg

杨兰春先生编导的现代戏,以鲜明的时代强音、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动听的唱腔著称于戏曲舞台。他的作品代给人们无穷力量、无数欢声笑语!无法用文字表达。尽管“小二黑与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舍生忘死”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尽管栓宝与银环“围绕着是下乡、是留城”的爱情之路,已经远离当代青年的现实生活。但杨兰春笔下那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唱腔,已深深渗透到广大观众、听众心灵深处,成为劳动阶层、广大戏迷的精神食粮。

《小二黑结婚》1978年002.jpg

豫剧《小二黑结婚》(柳兰芳、姚灵生主演)

在艺术上,杨兰春出色地运用了中国民族戏曲“有戏则长,无戏则短”手法。根据剧情需要“虚实结合“,时而是“高度夸张”,时而又“一笔带过”。杨兰春独具匠心的导演手法,该笑之处,让你笑得前仰后合;该哭之处,使你心酸落泪。他说“戏曲,戏曲,我认为百分之八十要用‘曲’,也就是要用唱腔来表现人物的各种感情”。在剧情矛盾冲突之处,他总是运用大段唱腔,抒发人物内心世界,在剧情的风口浪尖上,给主要人物写出朗朗上口的唱词;几十年来,他与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作曲家王基笑先生谱出起伏跌宕的唱腔,用感人肺腑的旋律,把戏剧推向高潮。他们紧紧抓住豫剧以“唱”为主的特点,两个人为了一个唱段,甚至一句托腔,经常通宵达旦地推敲、琢磨,用豫东、豫西两种声腔反复试验,直到满意为止。这是杨兰春现代戏受到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010.jpg

杨兰春、王基笑、杨红霞、盛红林在一起

再者,老杨编的戏真实,老杨排的戏有看头。他写的戏,光看剧本不行,只有立在舞台上后,才能完整体现他一台戏的全部构思。他常说,一台戏就像一台机器,有大齿轮、小齿轮、还有大小螺丝钉,这部机器,每个零件都不能出问题。一个螺丝钉拧不紧,整个机器就转不起来。他强调:现代戏不同于传统戏,没有夸张的程式动作,不借助不同行当的“脸谱”、”服饰“等外形,全靠每一个演员对自己所演的角色深刻的“体验“,和准确的“体现“。因此,他经常强调,现代戏没有大小角色之分,只要上台,戏多戏少,哪怕没有一句台词,也必需是一个”鲜活的人物“。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团演出的”刘胡兰“,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群众角色,曾获第一届戏剧会演的三等奖……

《朝阳沟》剧照.jpg

豫剧《朝阳沟》(魏云、王善朴主演)

这里再举一例。《朝阳沟内传》是老杨后期编排的一部戏。在生活排练即将结束前夕,他突然又增加了甲、乙、丙、丁四个男青年,实际上是四个群众角色。据后来王基笑先生讲,《朝阳沟》是个青年题材,但《朝阳沟内传》中的人物,几乎没有青年形象。为了使整个戏人物行当多彩多姿,也为了给一号人物银环加强戏剧矛盾,特意写进了四个新角色,还给四个青年安排了一段二十多句长的轮唱。他很在意这四个群众。他对四青年的人物是这样的设计的,青年甲:是个回乡知识青年,带着眼镜,文质彬彬,说话有条有理。青年乙:是个“愣头青”,手抱一个篮球,一见银环就是粗声大气,暴跳如雷。青年丙:正在吃晚饭,手里还端着一个饭碗,老实巴交的,不会说一句囫囵话,支支吾吾,几乎没有台词。青年丁:是农村常见的、调皮捣蛋的赖孩儿,见银环又会含沙射影、善意地“挖苦”几句。……四个群众,穿着各异,台词很短,但各有各的特定语言。四个青年有朱超伦谱写的一大段唱腔,在北京演出时,剧场效果十分强烈,起到了“绿叶配红花”的艺术效果。

1982年jpg007.jpg

杨兰春把一台戏全部登场的大小人物的造型、服装,乐队的伴奏、舞美灯光、音响,甚至“字幕“的快慢等等,有机地连为一个“艺术整体”。每次排出新戏,在戏没有稳定之前,他都要坐到观众席里,和观众一起感受剧场效果,散戏后还跟随观众走出剧场很远,认真听取观众各种议论,来检验自己的作品。

他的戏,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对生活的感受,无不表现出他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和对反面人物的”唾弃“。因此,老杨的戏,演员演得自信,观众看着激动。杨兰春编导的戏,着力于群体艺术形象的精雕细刻,正如著名戏剧家郭汉成先生所说:杨兰春的现代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农村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