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 服务人民 ——鲁滨豫剧音乐生涯自述

发布日期:2024-01-03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03344

 他,曾与豫剧名旦马金凤同单位合作近五十年,共同创造了辉煌的“马派”艺术。“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我未开言来心如焚”“小郎门外连声请”“万岁爷且息怒容我细禀”,【兴兵曲】……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豫剧音乐,皆出自其创作或改编之手。豫剧“马派”代表剧目,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的音乐皆由他加工成熟。“一挂两花”的提法与音乐探讨也由他首次于1980年提出。他就是原中国音乐学会会员,河南省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洛阳豫剧院演绎有限公司音乐艺术总监,洛阳市音乐、舞蹈、曲艺协会副主席——鲁滨(1937年10月——)。

 在鲁滨七十余年的音乐生涯中,曾为五代豫剧表演演员创作与改编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的合作者及剧目有: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1956年音乐设计,为鲁滨豫剧音乐的“处女作”;《花打朝》,1962年音乐设计;《花枪缘》,1981年音乐设计。曾广兰主演的《红楼梦》,1960年作曲;《红云岗》,1964年作曲,1976年改名为《红云岗》后重新修改音乐等。直至今日,这些剧目音乐仍熠熠生辉,久唱不衰,在当代豫剧音乐华丽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1(1).jpg

访谈现场照片——鲁滨老师与笔者

图片1(2).jpg

鲁滨少年照片

图片1(3).jpg

鲁滨谱曲时的照片 

一、从“小文艺兵”到“豫剧作曲”

1949年,我离开沈丘县到驻马店寻找大哥和二姐,并在大哥任教的学校就读小学。1950年10月,因抗美援朝,国家征兵。在驻马店第一中学做教导主任的大哥就像一名共产党员,有着为人民、为国家奉献的进步思想。于是,他便带着14岁的我去信阳军分区参军。这个军分区有文工队,负责演歌舞、话剧等,排好节目后,就去部队巡演。恰好,二姐夫也在此文工队演奏萨克斯。于是,年底,我便凭着从大哥那里学来的二胡与美术,报考该文工队,被曾做过演员的文工队队长李湖录用。

1951年1月1日,我正式入伍,成为我们队最小的文艺兵,在队里演奏二胡。在部队期间,我还学会拉小提琴,参与许多文艺活动。10月,文工队解散,我被调到信阳分区教导队学习。其他人多数被调到“建筑第八师”。该部队负责国家建设任务,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当时,建八师被调到湖南岳阳修建荆江大堤。原信阳军分区文工队队员们在岳阳安顿后,又将我接去,一起在建八师排练音乐节目,做慰问演出工作。

1952年4月前后,建八师离开岳阳,进军至海南临高县修建军用机场。我在建八师文工队排练与演出音乐节目。同年夏,因工程竣工,部队行军至辽宁普兰店修建军用机场。我依旧在建八师文工队排练与演出音乐节目。同年秋,部队乘火车来到郑州。在郑州修整待命期间,我首次与豫剧结缘,观看了常香玉在部队演出的《花木兰》。常大师与其他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4年6月,为支援洛阳建设,建八师转至洛阳。受苏联支援,洛阳建设十大厂矿,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冶金厂等。这些厂矿的厂房都由我们建八师参与建设。这时,文工队与上海来的10余名文艺兵合并成建工部“洛阳市工程局文工团”。在此期间,我们排演了许多歌舞、话剧等节目。排好后,就定期去工地、剧场演出。同时,我们进一步接触豫剧《断桥》类似的小折子戏,就连歌舞队演员也开始演古装豫剧了。

1956年1月,洛阳工程局文工队解散,队员们被安排到祖国各地。我们这一批30名团员转业,与约40名商丘专区人民剧团团员合并为“洛阳市歌剧团”。我在此团负责豫剧作曲与演奏工作。这时,剧团演员阵容非常庞大,有马金凤、阎立品、徐凤云等名演员。剧团鲜明地体现党的领导,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于是,市里委派行政级别为十三级的领导王荷同志来我们团任团长。他实施了“三并举”政策,使得剧团面貌焕然一新。有的老演员们散漫、吸烟、喝酒、打牌的作风一律整改。他亲自授课,给团员们补习文化,特别重视新文艺工作者,关照年龄较小的我,提拔我做业务组长与主任。另外,他经常对马金凤进行思想教育并介绍其入党。我们团早期的剧目,如《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红嫂》,就是在他任团长时排练、演出的。他既懂文艺,有发展战略眼光,又注重实干,领导我们排出许多精品戏;既保护了有才能的老演员,又对新团员无微不至地照顾。所以,我们团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剧团不仅在艺术上推陈出新,还在政治思想上有很大提高。

二、豫剧音乐首作:《穆桂英挂帅》的三次改编

1956年5至7月,我们将《穆桂英挂帅》进行整理,首次进京演出。演出后,“洛阳市豫剧团”“马金凤”及“《穆桂英挂帅》”的名字一炮打响,受到国内权威戏曲评论人吴祖光、张真、郭汉城等与群众们的好评。7月,吴祖光就评论洛阳市豫剧团的杰出演员为“洛阳牡丹”。新改编《穆桂英挂帅》的成功上演掀起了我们团在京演出的“首次高潮”。从此,“洛阳牡丹马金凤”广为流传。

年底,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汇演”。于是,我们团决定全面整理《穆桂英挂帅》的剧本、表演、音乐、服装、导演、舞美与阎立品的折子戏《藏舟》,参加演出。其中,《穆桂英挂帅》的导演由我们团演员桑建修担任,音乐的设计、配器、排练与演出由我用一个月左右完成。这时,《穆桂英挂帅》在音乐方面的创新之处有:一、因第五场《出征》开头穆桂英换装需要时间,应加入一段过场音乐。我认为原来京剧传统曲牌【哪吒令】(谱1)的使用,存在剧种风格与场景氛围等方面的不适。于是,我根据我们团艺人于恒星提供的豫剧传统曲牌【四大锣】(谱2)而创作【兴兵曲】(图3),营造出整军出征时气势恢宏的场面。二、将第四场《接印》中穆桂英豫西调唱段“我未开言心如焚”与之前佘太君的豫东调唱段做出鲜明对比,使两人关于是否出征的态度与情感形成强烈对比;三、将1954年版与1955年版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宋王爷听此言欢喜不尽”“打一杆帅字旗飘在空”等旋律很平,情绪较为呆滞的唱段改为慷慨激昂、爽利遒劲,至今仍耳闻能详的版本。以今天的眼光回看,改动后的曲式、调式、旋律与配器等方面都是对路的。改编完成后的《穆桂英挂帅》去郑州参加“首届戏曲汇演”,获得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演员表演六个一等奖。之后,《穆桂英挂帅》的音乐几乎定型,到全国各地演出。每次演出《兴兵曲》,我就到乐队前指挥,观众们也被吸引,前去观看乐队演奏。

1704268799054.png 

豫剧《穆桂英挂帅》第五场前奏《兴兵曲》 

1958年在上海,豫剧电影《穆桂英挂帅》的拍摄过程中,崔嵬将原来“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的唱词修改为“穆桂英脱去铁甲身松散”。另外,佘太君“践行”的唱词也由他新写。这两处唱腔与乐队音乐完全由我新创。我认为,修改过后的版本将艺术性又提升了一步。首先,该剧在保留重要角色身为河南人“朴实、豪放”的性格基础上,将唱词文学性与音乐艺术性大大提高。这也是此电影能走向海外,广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几经突破:《花打朝》的脱胎换骨

在武汉中南文化局做剧改工作,豫剧传统戏《花打朝》的剧本作者何凌云在调到洛阳之前就早已搜集各种该剧剧词。她很早就听说过此剧,于是,就请教老艺人将剧本抄写下来。原剧本只有“吃席”与“打朝”两场较有特点。何凌云就抓住这两场戏的特点,将整理好的剧本反复拿到北京请教曲六乙、张真、刘乃崇等专家修改。直到1962年,该剧剧本在月刊《剧本》上发表后,我们团才开始着手《花打朝》的作曲与排练。当时,王荷团长、马老师等我们一起去郑州拜访杨兰春导演,请他排练这部戏。起初,他看过剧本后,以自身的“右倾”问题与没有排过古装戏及对洛阳豫剧团演员的表演风格不熟悉为因,而未直接答应拍摄此剧。在领导们多次保证、动员后,他才来到洛阳市老城区图书馆街的小院里排练《花打朝》。

图片1(6).jpg

鲁滨、马金凤、何凌云(拍摄于2011年9月13日

该剧音乐完全由我新创,基本都在【二八板】上,徵调式的豫东调做不同速度的变化,如《小郎门外连声请》的唱腔中,由前面诙谐欢快的音乐转向速度较慢的【二八板】音乐,有种热烈奔放过渡到舒展平缓的特点。这段音乐也在排练场上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这部戏从表演上来说,突出之处是马老师的表演行当由“帅旦”向“花彩旦”作大胆尝试。杨兰春在此剧中将程七奶设定为“天不怕,地不怕,带有泼辣特点”的形象,而对于演了三十多年四平八稳传统旦角的马金凤怎能一下子适应这样的表演?所以,导演就一次次地启发她做“三出场”“打喷嚏”等滑稽性表演。在导演、演员与音乐的多重激发下,马老师也逐渐放下传统旦角的“架子”,全身心地投入“程七奶”的塑造中。于是,人物形象与音乐形象慢慢地统一起来,再加上导演鲜活、独特的处理手法,这部戏就相当成功了。

因此,此剧的创新与剧团领导打破了“吃老戏”的习惯及演员与创作者的刻苦努力排戏是分不开的。在经过反复排练后,1963年初,剧团就去北京演出此剧,再次轰动京师,受到老舍、贺敬之、曹禺、梅葆玖等领导同志和专家的赞扬,掀起了我们团在京演出的“第二次高潮”。

在文革期间,所有传统戏被打倒。《花打朝》一直到文革结束,传统戏解放后才慢慢恢复演出。

文革结束后,我们又请来杨兰春导演,住在周公庙附近我们团的宿舍里。那时,我们就在剧团二楼排练厅中排练《花打朝》。杨兰春把豫剧音乐设计大家王基笑老师请来,参与此剧的复排。何凌云也请来了她在武汉的老师,有名的诗人李冰他为《花打朝》创作了“哭秦王”的唱词,但这时未被采用。这次排练最大的改动是增加了众诰命的合唱。排练之前,因何凌云修改了全剧的绝大多数唱词后,实在一时写不出众诰命合唱部分的唱词。于是,她就请杨兰春将其完成。我则为这段唱词谱曲。那么,王基笑来了,为什么不让他来为这段合唱谱曲呢?我想应该是:一、可能认为我对我们团演员们的唱腔比较了解吧;二、出于对我的尊重吧。增加合唱后,四诰命对唱的形式就像现代戏中的合唱一样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原来的《花打朝》就打打闹闹,没有较强的艺术性,音乐上也没有突出之处。因此,复排后版本的主要人物唱腔突出、感人;每个曲体安排合理;各段音乐相互对比又彼此衬托;核心人物性格被更为明显地刻画出来,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比如:第八场“瓦岗寨众女将英雄不老”的念白中,程七奶:“我说哭”,众诰命:“俺就哭”;程七奶:“我说笑”,众诰命:“俺就笑,你要说打俺就打,你要说闹俺就闹”……这样,就把整部剧的矛盾冲突又推向了高潮!这些小的地方,往往就是关键、出戏、出新的地方。另外,我请王基笑提出此剧音乐的改进意见。他看过全剧的排练后,将第四场罗夫人唱段“罗通儿初出征旗开得胜”中四拍的“高音re(谱3)改成“高音mi”,把罗夫人因子在外出征,得胜归来而感到安心和自豪的情绪有力地推动上去,改得非常好!《花打朝》经过这次复排,变得更加完善,形成了现在的版本,引起了海外观众和电影公司的广泛关注。

谱3:

图片1(7).jpg 

豫剧《花打朝》剧照:王文慧、韩培玲、马元凤等

1982年5月,河南省演出公司和金马(香港)影业公司联合拍摄豫剧电影《七奶奶》。当时,我们也不知道香港那边会提出想拍此剧。我们也没有和他们联系。为什么他们来拍?我就不知道了。可想而知,这部戏影响之大。这次拍摄对于《花打朝》又是一大突破。此电影的呈现不允许有戏曲程式性的表演,应作为生活化的故事片来拍。因为,电影的时空性长、变动性大。所以,剧本内容被大幅度地地扩充。何凌云根据导演要求分镜头,分场面地加以改动。这次拍摄,因要求场面大,艺术效果更丰富,更震撼,所以,特别增加了李冰写的“哭秦王”。这时,我就根据这段唱词,首次将其谱曲。这段唱腔极其悲壮,把当年陪着秦王李世民洒热血、打江山的农民英雄程咬金心中的不平、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外打仗的程咬金回朝后,听到程七奶说唐王要斩在外征战得胜而归,且是为大唐殉国的名将罗成之子的罗通。于是,两人便一起找唐王理论。两人是臣,得有理有节地请求唐王释放罗通。因此,我在为《哭秦王》谱曲中大量使用了滚白、豫西调、豫东调等音乐手段。当情绪慷慨激昂时,使用豫东调,设计的唱腔较为高亢;当情绪悲伤愤懑时,使用豫西调的苦音,设计的唱腔较为低沉。此曲渲染了一种悲壮、迫切之情,能很好地激起人们善恶分明、因果有报的同理心。

四、集大成之作:《花枪缘》的改造

1981年初,马老师提出:这次去北京演出不能只演《穆桂英挂帅》,得到全团的一致认可。因豫剧传统戏《对花枪》是她经常演出的剧目,表演功底又很好。所以,我们团就决定改编此剧。正好,当时在我们团的宋词接到改剧本的任务后,将老剧本拿到南京的家中修改。不到半个月,他就改好了。他知道全剧的精华与糟粕在哪里,怎么集中表现重要的故事情节,改得非常成功!原来的《对花枪》内容很松散,有秦琼、秦夫人,甚至他们还与姜桂枝有对话。经他改编后,故事发展更为合理,更加突出核心人物形象,如:姜桂枝重情重义的形象,罗艺忘恩负义的形象,罗成傲慢无理的形象,程咬金主持正义的形象等。当收到宋词修改好的《花枪缘》剧本时,我们团还在进京演出的路上。我写出一段唱腔后,就由许青枝先学唱,当时连谱子都没有印。此剧刚开始,由一百多句唱词组成的【二八板】叙述性唱段《老身家住南阳地》既把姜桂枝的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又交待了重要的故事情节,突出了全剧主题“六十岁的爱情”。其中,“罗成、程咬金、尤通、史大奈拜访姜桂枝”的唱腔都由我新写。经过短暂的排练后,这部戏在石家庄首演。河北省委领导、剧团、其他文艺界代表前来观看,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首场演出获得如此反响,激发了我们对此剧的信心。7月,第四次进京演出,《花枪缘》再次轰动京城,掀起了我们团在京演出的“第三次高潮”。当时,作家冯亦代在看完此剧后写下了评论文章《六十岁的爱情》。               

图片1(8).jpg

豫剧《花打朝》剧照:王文慧、韩培玲、马元凤等

图片1(9).jpg

鲁滨、马金凤 (拍摄于1983年1月21日)  

图片1(10).jpg

1996年3月拍摄于安徽固镇县,鲁滨、马金凤、宋词 

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着手拍摄豫剧电影《花枪缘》。导演林丰是内行人,完全尊重戏曲艺术规律,再加上电影特写的手法。按照戏曲电影的方式来拍,二者互相弥补,使得此剧艺术效果非常完满。在此剧中,马老师的演唱与表演体现得淋漓酣畅。现在我再去看《花枪缘》的各种版本,其中,这个版本最为感人,人物形象最为鲜活,艺术方面又最具欣赏性。此影片保留了马老师经典的唱段,如“训罗成”“老罗艺你手拍胸膛想一想”等。主要演员的唱腔生动,其他演员的唱腔也很活泼。还有我模仿姜桂枝出场的唱腔“老身家住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那个)棋盘大街住在路西……”的旋律(谱4),用在了唢呐吹奏的前奏曲中,非常适合,得到了杨兰春的认可。另外,剧中每个人物出场的音乐都由我新创,如程咬金上场时粗犷的打击乐。马老师和我都认为此剧在“一挂两花”中音乐形象最为饱满。

图片1(11).jpg

1985年拍摄于西安电影制片厂,鲁滨:二排左二,马金凤:二排左六

图片1(12).jpg 

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棚,鲁滨、朱和朝、马金凤

谱4:

图片1(13).jpg 

五、独具特色:《红楼梦》的移植

曾广兰的代表作品“一桥二红”(即《洛阳桥》《红云岗》《红楼梦》)中,除《洛阳桥》我没有参与创作,“二红”的音乐皆由我创作。1962年后,何凌云根据越剧《红楼梦》进行剧本改编,我进行音乐设计。该剧在原剧剧本、人物、场次结构方面保持基本不变,只是依据河南语言的特点,对其唱词作了全面修改和调整。音乐唱腔则是完全依照豫剧的音调,板式,曲牌设计作曲。其中,“黛玉葬花”出场的豫西调二八板唱腔“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中吸收了河南曲剧音调,运用新歌剧的手法,加以发展变化并加入女声幕后伴唱,曲调委婉清新,优美抒情,成为全剧的代表性流行唱段。在“葬花词”的念白吟诵(越剧是唱)中,以传统曲牌“哭剑”加以变奏,运用和声与复调等乐队伴奏手法,使黛玉的多愁善感,哀怨悲泣的情境充分展示,感人至深。剧中黛玉的其他重点唱段“好紫鹃句句话”“焚稿”及宝玉唱腔“读诗书”“好妹妹”“哭灵”等,更以不同的板式旋律变化,鲜明地塑造出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有力地推动剧情发展达到高潮,声情并茂地感动观众。这些唱段将河南梆子原有的高亢明快,粗犷直白和越剧的轻柔委婉,细腻高雅融合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广兰把林黛玉单纯、娇嗔的形象凸显的很到位,又不过火。那时,别说省内广播里经常播放曾广兰老师唱的《红楼梦》,就连我们去徐州演出时广播里也听到了这些选段。所以,在现代戏方面,《红云岗》是曾广兰的代表剧目;而在古装戏方面,《红楼梦》则是她又一个重要的代表剧目。

六、紧跟时代:现代戏的创作

  1958年,党中央大力提倡排演现代戏。我们团也开始排演由我全新谱曲的现代戏,如马老师主演的《母亲》《战士在故乡》等。后者主要讲述转业军人的事迹,我们团演员和市领导都能哼唱此剧中的一些唱段,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

1963年6月,李准、杨兰春、赵籍身编剧的《李双双》由河南省豫剧三团首演。但,我们团排练该剧时,所有唱腔都由我根据我们团演员嗓音条件新写,其音乐委婉、抒情。马金凤的A角,孙延秋的B角。省豫剧三团创作的《李双双》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孙喜旺的“走过了一洼又一洼”。它是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中较流行的经典唱段,曲调高亢爽快,诙谐幽默。此唱段根据豫西调老艺人李小才、王二顺等男声下五音腔调发展而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就全剧唱腔来看,不如《朝阳沟》等剧目朴实自然、新颖独特。特别是女主人公李双双的唱腔较为平庸,如在“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等核心唱段中,马琳、常香玉两个不同的板式曲调唱法均显得较为平淡、陈旧与冗长,而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与传播。我团的《李双双》在唱词方面作了适当的精练与调整,音乐上全新谱曲。其中,主要唱段“你走,你走,走走走”突出了李双双大公无私、开朗直爽和对喜旺的爱憎分明,唱腔生动有力、通透明快,是一段层次分明、精巧完整的重点唱段。后面的回忆性唱段“立了秋秋风凉,梧桐树落叶黄”由散板转豫西调慢二八板,突出了主角的深深思念与纯真善良,曲调深沉委婉、舒展酣畅,就像歌剧咏叹调一样新颖独特、优美抒情。此唱段深受演员与观众喜爱,是全剧最成功的唱段。此后,这段唱腔曾被改为音乐会中坠胡领奏的器乐曲,效果甚佳。另外,戏中还强化了李双双和孙有婆各自的音乐形象与彼此间的对立冲突。孙有婆的出场唱段“说我忙来真是忙,家里地里两头慌”泼辣夸张、高调要强,每次演唱都引得观众满堂喝彩。孙有婆同李双双的二八板顶梆对吼“喜旺家你真极积,打罢狗来又撵鸡”“老嫂子别着急,咱是隔壁好邻居”塑造出唇枪舌战、激烈争辩的场景,是一个完全新创的板式。活噻得劲(可俗称“狗嘶咬”)是至今为止,该剧的独特之处。纵观前后,该剧唱腔守正创新又别具风格,是洛阳市豫剧团和马金凤的现代戏作品中影响较为深远,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1964年,我们来到洛宁县德里大队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就在这段时间,我们发现表现山东淄博农村妇女救治伤员的剧目《红嫂》写得很好。于是,我一边在乡下劳动,一边开始依剧谱曲。谱好后,我们就开始排练。排好后,就回市里演出。这部戏在马老师排练的百十部现代戏中是经典。我们到泰山、淄博演出时,当地剧场经理说:“这部戏就不要演了吧,当地观众都非常熟悉的戏,怕不上座。”但,我们团演了第一场后,却引起当地观众的轰动,而连演好几场。之后,马老师在外地演出过古装戏后,就经常演出此剧。

1976年,淄博京剧团向样板戏“三突出”学习,在《红嫂》的基础上修改剧本,成为《红云岗》。此时,我们团也有此剧剧本。于是,我们也接着修改,推出了豫剧版《红云岗》。该剧在河南省电台曾有录音,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此剧在剧词的文学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音乐塑造的鲜活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地提高。我在音乐方面,相较豫剧《红嫂》改动很大。剧中红嫂主要有四段成套完整性唱段,即豫西调二八板“拥军鞋”、豫东调慢板“山脚下”、豫西豫东调二八板“点着了炉中火”与反调(bB调)综合板式核心唱段“东海深,泰山重”。这些唱段全面、鲜明、突出地刻化出红嫂拥军爱国的高大情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作曲突出创新,唱腔舒展流畅,形成了该剧优美抒情,高亢豪放与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中,“点着了炉中火”也是马金凤与曾广兰的现代戏代表性唱段,在以省豫剧院三团为代表的其他剧团与戏曲爱好者中经久传唱。这部戏是洛阳市豫剧团所有现代戏音乐创作中影响较大的剧目!在洛阳,马老师主演的《红嫂》就已掀起了一次高潮。这时,曾广兰主演的《红云岗》也连演了一个月,又掀起了一次高潮!河南省豫剧三团也曾全团来洛阳观看曾广兰主演的《红云岗》。

图片1(14).jpg 

2011年9月13日,孙延秋、马金凤、鲁滨

结语:

回首我这70余年的音乐生涯,从14岁就在部队文工团接触音乐与艺术,19岁做豫剧音乐设计……我的艺术道路都是根据国家文艺政策的需要,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的步伐来走的。当抗美援朝时,我应征入伍;当国家需要建设时,我就转业从事戏曲事业。我与马金凤老师的相遇很巧合,也很幸运。回顾我们自1956年合作改编《穆桂英挂帅》以来的六十余年中,都是本着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一起排戏、评戏、搞艺术。另外,我们在合作中非常融洽,有默契。这和两人性格都有很大关系。从未计较过谁对谁发了脾气,谁获得的利益更多。更可贵的是,两人之间没有存在艺术上的“疙瘩”。你认为我是搞音乐的,我认为你是老艺人,完全没有这些。我去搞唱腔,她感觉是这个味儿,就很自然地去唱。因为我们合作得如此融洽、自然,才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七十年来我的音乐创作心路和求索可以凝练成一首小诗,即:

朴实自然简洁集中新颖独特优美抒情把握主题突出人物

全面,层次鲜明深入角色身陷其境感动自己求得共鸣

诗词歌赋润育心胸文武不挡鲜露刀锋不仿他人不重自己

一戏一样,一曲一听广学博览描凤画龙小有成色决不止行

悟空大闹天宫翻天覆地艺无止境老牛奋蹄银河追星

大千世界其乐无穷。——2023年9月18日洛阳

(注:谱曲中,对唱词不满处,常有改动。)

作者简介:

王红桔:男,河南商丘人,出生于1991年2月,武汉音乐学院 2021级音乐专业 中国音乐史研究方向硕士在读生。(文中照片均由鲁滨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