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豫剧大师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12-29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09570

12月28日9:00,嗣德忠艺谱新篇——纪念豫剧大师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家研讨会,在河南广播大厦举办。此次研讨会针对12月27日晚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举行的“嗣德忠艺谱新篇——纪念豫剧大师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就李派艺术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深入探讨。

研讨会由河南豫剧院二团党总支部书记钟军强主持,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王晓晖、河南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黄寒秋、河南省文旅厅艺术处一级调研员解冬、河南广播电视台生活事业部总监张铭、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二团团长丁建英及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主创团队及部分演职人员出席研讨会。

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二团团长丁建英: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发展。举办纪念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不仅在于缅怀大师、致敬经典,同时更是向全社会展示流派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从而使豫剧有一个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敦促我们推新人、出精品、塑形象。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王晓晖:河南广播电视台作为河南主流媒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作,以新时代、新文化为已任。近年来,坚定不移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打造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节日系列,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实现了创新题材、创新表达、创新传播。河南广播电视台生活事业部旗下的河南戏曲广播,19年来坚持以“传统文化最先锋”为品牌概念,以月阳工作室为依托,全方位展示国潮戏风之魅力,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构建中原戏曲文化宣传主阵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河南省文旅厅艺术处一级调研员 解冬

河南广播电视台生活事业部总监 张铭

 

河南省文化厅原一级巡视员 董文建:首先祝贺“嗣德忠艺谱新篇——纪念豫剧大师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圆满成功。演出从策划到整个舞台呈现,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编排细致、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现场的演出效果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我们应该学习李斯忠大师在艺术上永无止境的学习,探索实践和开拓创新精神,还应该学习李斯忠大师诚恳正直的人品和艺德。

对于怎么样传承李斯忠大师的艺术,我提三点建议。第一点,我建议省艺术研究院对李斯忠大师的唱腔和表演设立专门课题,立项进行研究。第二点,建议由河南豫剧院二团或者河南豫剧院牵头,开办李斯忠大师的流派培训班,也可以纳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专项项目。对于李派艺术进行规范、系统的教习和传承。第三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李斯忠大师这个流派能够进行倾斜,留有一个席位。

河南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 王洪应:戏曲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曾经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使我们民族的基本素质得以提升。戏曲就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我认为纪念李斯忠大师非常有意义,因为李斯忠大师率先垂范,给我们做出了样子,让我们在戏曲这项事业中有新的作为,也是在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向李斯忠先生学习什么?我讲主要学习三种精神。一个是开拓创新精神,一个是无私奉献精神,再一个是甘为人梯精神。我们要抓住艺术的根本,打牢我们的根基,培养新的艺术人才,让我们的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特别是河南作为一个戏曲大省,有成就的戏曲大省来说,就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方艺术》杂志主编 李红艳:我们坐到这儿,有两重意义:一是,先生值得我们怀念,能达成这个活动;二是,举办者、纪念者有这份情怀、这份责任、这份担当。要纪念他,就是要做一个理性的、深入的、专业的,超越以前评价的一种新的东西的出现。我们能不能把李老师的《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下陈州》,经典唱段结合音乐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把经典唱段做以理性的分析。我们要真心掌握流派精神的研究和传承。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著名作曲家 方可杰:感谢主创队伍,从导演到参加主创的音乐各方面,策划的非常好,主题非常集中,引起很多人的回忆。乐队的呈现非常好,板胡一拉、铜器一响,非常精致。它唤起我们对豫剧的亲情感、乡愁感。李斯忠老师纪念研讨会,我想重要价值是最后三个字——谱新篇,要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我建议在唱法方面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还得符合当代审美,让包公美起来,这是时代提出的审美新要求。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谭静波:看了演出以后,觉得非常兴奋。第一,我觉得这台晚会,是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好像久违了,豫剧的“外八角”的雄风又回来了,满台都是威风凛凛,大喉咙、大嗓、虎啸狮吼的忠臣良将,而且充满了一种威严之气、厚重之气、刚正之气、粗豪之气。第二,这是一个怀着敬畏之心的纪念活动。这台戏是怀着一种尊重行当、尊重流派、致敬先贤的心态创作的。第三,布局非常得当,把《包青天》这个戏,一层一层推向高潮,充分展现李派艺术的黑头之美,我觉得独具匠心。这台晚会展现了李派弟子们非同凡响的神采。李派还有这么多弟子,特别是还有那么一帮女包公,这个行当大有希望,因为人才济济。

郑州市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王明山:首先给河南广播电视台月阳工作室点赞。这么多年,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对剧目推广,对年轻演员的推介,对历史人物的座谈、纪念,办了好多活动。特别这个活动也是办的更有起色,产生了很大影响,应该给他们点赞。编导的整个安排,统筹策划都用着心、用着劲,非常精细。包公戏,他们编导还非常注意色彩的变化。第一个节目是全部的男老包,第二个节目马上变八个女老包,色彩马上不一样。还有陈世美、皇姑、国太等等,漂亮女演员点缀一下,再穿插着,这个戏很好看。另外剧目安排也是独具匠心,也是很别致。生旦好找,一净难求。所以净这个行当,黑头这个行当也是非常重要,举足轻重。以后得再创造新的角色、新的人物。李派弟子很优秀,希望能继承老师的优秀传统,结合自身的条件,再去弥补老师过去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

郑州市文化局原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 黄海碧:专场演出我很感慨,印象非常深刻。李斯忠作为河南豫剧院二团德艺双馨的前辈,也是河南豫剧第一黑头行当丰碑式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豫东调基础上,博采其它曲调的众长,以及同行之间唱腔的悠长,独树一帜的声腔艺术表演风格,赢得大家说他“活包公”、“黑脸王”等等,获得这种美誉。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忠先生的艺术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包公而生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再传弟子各有成就的精彩演出,也使得色彩鲜明、极具个性的李派声腔,形成了强大的气场阵仗。说到传承我又觉得,不能停留在模仿得像上,而是要抓住精髓,把对李派行腔特色,怎么样能更好的运用到传承剧目的角色人物当中,对人物不同的理解,进行有新意、有突破的演绎,这可能是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景亮:作为李斯忠这样一个派别,这样一个行当,他在豫剧整个艺术占的地位非常重的,这是我们对派别,对我们的剧种有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几代弟子都出场了,而且阵容相当强大。其他的流派还没有展示这么强大的阵容,他给了我们一种文化上的自信。这个晚会做的,给我们今后在做这些晚会的时候,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他搞的很纯粹,就是纪念这个流派的,很单一但是又很丰富,又很多色彩。我们要纪念大师是为了继承大师,也是为了继承他这份事业,把这个事业推向前进。我们也要学习李斯忠先生那种理性的创新精神,只有有了理性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模仿,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我相信有二团这样强大的创造团体,我们有这么强大的李派继承队伍,我相信这个流派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我们整个豫剧艺术领地有更辉煌的显示。

河南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 黄寒秋:我们要坚守我们自己剧种的文化自信,坚守豫剧的文化自信,更要坚守豫剧传承弘扬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今年,我们下一步也肯定要面临着很多的院团改革,还有各种各样的发展契机,面临着这种时刻。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心系院团的发展,心系豫剧事业的发展。但是我相信,有我们共同的文化的坚守,我们的豫剧事业也会像李派艺术那样,还会蓬勃发展。有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坚守,才能促进共同推动豫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只要坚守着这门艺术的精髓,坚守着传承的责任,我们一定会在将来,我们的李派艺术,包括豫剧各个流派依然会精彩纷呈。

(文/李姝奇   图/孙盼珍、裴鹏举、侯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