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朔:春风伴汝梨乡去,放眼田畴万树芳——赏王洪应先生《梨园拾韵》刍荛之言

发布日期:2023-11-18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9951

1700022000211547.jpg

   喜欢一件事,就慢慢去做吧!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一抹绿色封面治愈了沧桑浮躁,孤独迷茫。

   脸谱、妆面、胡琴、镁光,

   色彩明快,清新淳朴,淡然处世,波澜不惊。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戏曲是写意的,因为它需要在小小的舞台上再现不同的场景,展现或恢弘、或清幽的意境。这像极了中国的水墨画,在一方宣纸上,用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山水,刻画出鸟兽;用浓的、淡的、浅的、深的墨色去表现大千世界里的种种色彩。

微信图片_20231118184145.jpg

   洪应先生,是我这个局外人敬重的文化老师,拜读过他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次,他又一次惊艳到了我的视觉和思维。他把这层层叠叠光影绰绰,轻轻盈盈人影亭亭;翩翩浅浅胭脂点点,迤迤逦逦唱腔绵绵的场景隆重拾起,以丰沛芬芳的诗意栖居礼献文化交融、坚持守护。让我放轻脚步,屏住气息,生怕惊动了梨园的清梦,生怕踏碎了韵池的琼瑶。

   我们都知道,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

   洪应先生用诗歌的形式把各位戏曲艺术家特色、绝活,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鼎盛梨园里流派纷呈,人才济济,他把艺术家的舞台实践,精心钻研,勇于革新的艺术形象,散落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点滴方面,挖掘他们的创造发展成果,以及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承前启后的作用。 

遇见梨园人物

   文学思维是剧作家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于一名优秀的剧作家来说,就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老子拉弦真情满”,“写尽人间乐与苦”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表现了王明山展开想象力,虚实结合,通过人物性格塑造、情感刻画等手法,将《老子.儿子.弦子》故事情节和道理自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剧作能力。  

   “静观世间心境远”,“生活冗杂秉清醒”言浅意深,共鸣感染,展示了陈涌泉保持敏感、自主、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现实和生活的深刻反思,能够将现实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其潇洒心境,高洁情怀,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具有节气如竹,品性如莲的性情,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佳作。

   “任重行义铸真金”,“酒至酣处语生花”抒写了齐飞老师精通文学基础知识与技巧,熟悉历代文学名著,掌握戏剧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并能熟练运用对话、独白、叙述等手法讲述一个故事。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触动人心的作品。同时,他还能将创新能力来打破传统语言和结构中的局限,从而突破创作过程中的瓶颈。

   “魂系苍生高格调”,“啸吟长歌贺天成”呈现出姚金成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力,词汇的应用、句法的运用、形象的塑造,无一不体现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实现艺术和思想的高度统一。

   “满腹经纶骨铮铮”,“浩气凛然占巅峰”再现了孟华严谨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文学的深厚认知和理解,并保持源源不断的兴趣和热情,在文学素材的海洋中找到最适合素材,并且运用深厚的素养来展开创作。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剧作家的坚实基本功。

   戏曲导演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践行者,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戏曲作品进行艺术性的创作,将文学性的戏曲作品通过演员的演绎展示到我们的舞台上来,他们是利用戏曲舞台表演将自己的独特思维和艺术视角展现出来的艺术家。所以说,戏曲导演是让静态的文学剧本重新焕发艺术魅力的连接纽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活动逐渐繁荣兴盛起来,戏曲导演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特征,成为了戏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们通过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到我们的戏曲舞台中去的方式,使得戏曲的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表演体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我们当前这个崭新的戏曲时代是由无数的戏曲导演所共同开创的,他们推动了我们戏曲这一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今天能够有机会欣赏到无数优秀的戏曲作品。

   “舞台点石石成金”,“梨园执导驾祥云”说的就是丁建英导演,从剧本的实际内容出发,运用自身的艺术素养对剧本进行艺术性的构思,并且结合具体参演演员的特点特色,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对角色内容进行恰当的塑造,通过一系列的构思安排活动,将演员塑造为灵魂饱满、特征鲜明的具体角色,使戏曲舞台的整体演出更加统一、和谐,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内涵性。

   “甘苦只为梨园计”,“熟悉舞台造灵空”描述了张平导演是演员表演的一面镜子,对演员表演的把控工作,应该怎么表演,应该怎么表现戏曲人物都取决于戏曲导演的意志。鼓励演员进行适当的自由发挥、自主创作,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演员的表演热情。对于演员演技不足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好的符合戏曲的中心主旨,从而能够将戏曲的中心思想完整的传达给观众,实现戏曲的艺术价值。

   “多出好戏勤运筹”,“艺叹高峰着力攀”表现了罗云导演的人格素养。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善于奉献的精神,能够为了戏曲表演放弃个人的一些利益,为整个戏曲表演团队承担起责任,从而更好的实现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妙笔生花智造美”,“剧协堪贺好掌门”讲述了蒋愈红导演运用自身丰富的智慧素养来对文字性的剧本赋予新的生命力,变成能够通过舞台表演展示出来的鲜活角色。通过她的构思和创新,使剧本更加符合戏曲舞台表演的形式。她对剧本的内容理解透彻到位了,掌握了剧本的编排目的,能够进一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构思,能够让戏曲舞台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除此之外,她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对剧本进行不断地创新,增加戏曲舞台表演的新颖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我们的戏曲表演。

1700186962145026.jpg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继承传统依老调”,“创出美曲翻新声”恰恰说明了继承与开放的结合。王兆峰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雄心唱响民族风”,“弟子三千承传统”,体现了朱超伦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乐坛挥笔展骏才”,“引凤梧桐着力栽”描绘了赵国安对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创作思维的创新是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赵国安老师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流派传承酿美酒”,“板式革命品新甜”展现了耿玉清将唱腔旋律创新、拖腔创新、板式与节奏创新、调式与调性创新、板式结构布局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创新的格局意识。

   戏曲舞台美术创作在全球化、数字化、科技化的语境中,其艺术形式朝趋同性方向发展。追求当代性就是要在运用民族艺术语言形式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形式的反趋同性,进而展现民族艺术特色和当代美学品格。中国戏曲艺术面对世界舞台时,需要把借鉴与开掘、传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创造新的戏曲现代戏的艺术演出形式。戏曲舞台美术对“有意味”空间的创造,使戏曲从现实生活的逻辑层面上升到艺术的逻辑层面并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进而使戏曲艺术表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丝绢烙画世无双,业内潮头立李郎”。李其祥舞台美术家的创作观念由被动地服务于表演转变为主动介入戏剧创作。就是强调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所表现的当下生活中所具有的当代性艺术精神。随着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当代舞台美术不再完全依赖于绘画手段。新材料取代了传统布景方法,以独特的质感和肌理,直接与观众见面,各种投影、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戏剧演出形式更加活跃、富于变化。观众正是通过各种场景所给予的视觉信息,激发想象,加强演出与观众的互动。

   “造化色彩追幻梦,裁剪布料塑灵魂”。梁华勋舞台美术家把文字形象转化为舞台视觉形象,营造舞台气氛,构建演出空间,这是舞台美术创作的重要任务。包括了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的运用。以前舞台美术以舞台为载体,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时空变化。如今,随着沉浸式演出、实景演出、体验演出、探索类建筑非剧场演出等演出形式的出现,舞台美术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

    戏曲评论者的主要任务是要透过万象世界,去解读舞台演出作品,以启迪观众和当下,建立宽广的文化视野,乃至深邃的理论参照与坐标。

    ”立论多多情切切,进退有度求理直”戏曲评论家刘景亮告诫我们,戏曲评论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不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做学问跟戏曲评论是有区别的,不能用学问来代替评论。戏曲评论还要对一般观众承担起提升其艺术鉴赏、引领广大公众破解戏曲审美奥秘的责任。

   “谈艺论戏道理深,修为儒雅唯谨慎”体现了张大新关注当下戏曲的细微的异动和变化,确立自己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关联。提醒我们戏曲评论最要忌讳的是“票友心态”——以个人好恶对艺术万象做出毫无根据或毫无理由的自以为是的“审美判断”。

   戏曲表演的特性是: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和虚拟性。一曲清音,唱不尽梨园繁华。一场盛宴,品不完人间百态。洪应先生把表演艺术家的生旦净末、唱念做打、爱恨情仇,长腔短调描绘的炉火纯青、至真至美、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见证了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都要竭尽全力,台下十年方得真正功夫”的超高境界。

   “常派根深蕴底气,梅花映雪耀辉光”展现了王惠把“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的唱腔特点表现得雅俗共赏,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栩栩如生。

   “曲剧唱响满地春,金声玉振天下闻”描述了方素珍把张派的艺术的灵活多变,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的涵腔唱法发扬传承。

   “曲坛艳丽格调清,花魁绽放惹惊鸿”。体现了刘艳丽把王派艺术特点美、魅、俊、脆表达的鲜活、端庄、灵动。她的唱腔真的是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江姐悲情情易醉,泪洒感天天下痴”总结了李金枝豫剧唱腔阳刚大气之中又具有细腻柔美、委婉缠绵的一面,深刻描绘了她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的艺术个性。如泣如诉、凄婉动人,让观众无不为之潸然泪下,为豫剧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和神韵。

   “耕云播雨多建树,置身事业续攀援”。把李树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新思路,为全团树立“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的实际行动展现的淋漓真实。李树建带领二团在北京戏剧舞台上掀起豫剧热潮,为树立河南新形象做出成绩,受到省文化厅的通报表扬。他自筹资金,邀请各行专家编写《中国豫剧》丛书,分别从豫剧的剧目、声腔、表演、流派、传播等10个方面进行研究,给豫剧建立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为豫剧未来的传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让豫剧在中华戏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中,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扮相俊美赛天仙,小生潇洒靓中原”。传神描绘了王希玲以"传人物之神"的最高境界。不拘泥程式的束缚,努力探寻程式与人物,程式与生活,古典戏曲与现代美的契合点,代程式为人物服务。杨兰春说王希玲是“一本耐读的书”,李淮称她是“一块无瑕的美玉,宛若游龙,翩若敬鸿”。王希玲的表演“风流中不失纯真, 谈笑中具有风度”,不愧为王派小生。

    “仔细相看月光下,倒霉大叔乐哈哈”。表现了任宏恩唱、做俱佳,幽默、含蓄、生动、机智,又落落大方,不失浩然正气的特点。宏恩老师的表演松弛自然,不温不火,浑身是戏,恰到好处。善于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结合,真实自然又不乏艺术夸张地塑造艺术形象,充分利用手、眼、身、法,把充满情趣的生活细节恰到好处地呈现给观众,让人回味无穷。嗓音明亮,音域宽广。真假声的结合自然流畅,在豫剧现代戏声腔方面,他的演唱高低音运用自如,了无痕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铁梅继承革命志,白蛇生情恋许仙”。形象描绘了虎美玲不仅将“常派”的精髓完好地传承下来,还始终秉持着“戏比天大”的常派理念,在继承和发展“常派”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又兼收“陈、马、崔、阎”各派之长,“纳百溪而澄碧湖”,形成了委婉曼艳、清越高远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质朴、追求京昆风范的表演风格;并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均有创造和发展。真是“挺秀中原虎美玲,艺高何待倚丹青,歌声婉绕梁三日,服务人群誉自馨”。 

碰撞梨园故事

    洪应先生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梨园故事的描写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梨园故事是梨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分享故事,我们可以体验戏曲的情感和历程,了解戏曲文化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可以从故事中获得解决方案的启示和追求自我成长的反思和教训。 

    “鸿图大展情何寄?多植红梅树栋梁”。真实再现了为推出并奖掖更多戏剧人才,河南省剧协特创办戏曲“红梅奖”。它是继梅花奖、白玉兰奖之后又一个全国性专业戏曲的比赛奖项,“红梅奖”的最大特点是,分剧种比赛,但合在一起评奖,所以竞争也更为激烈。

   “蓓蕾绽放花千树,小花溢香牵万家”。生动描写了创办戏曲“小梅花”比赛的过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旨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它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

    “黄河文化鲜花绽,寒冬可化丰收秋”。为祝贺第八届黄河戏剧节,洪应先生洋洋洒洒,表现了黄河儿女的豪情奔放、阳刚之气,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襟怀。

   “朝夕辛苦为承继,弟子加油奋力追”。洪应先生把柳兰芳收徒的精彩场面和感人瞬间记录留存。很多学生都想拜兰芳为师,但收徒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徒弟不但要继承艺术传承,还要把德艺双馨良好的门风传下去。戏曲优秀表演人才目前面临断层问题,担心人才的断层影响戏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柳兰芳很愿意把自己的表演技巧、舞台经验传授给更多学生。

抱同梨园感怀

   洪应先生对梨园事件的感触和忆念,也影响了我对生命历程的回顾和感受。以及对得到的东西的珍视与感恩之情。他带着深沉、复杂的情感状态,触发人生的得与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潇洒的笔法,记述了梨园内外所见、所闻、所忆、所思,展现给读者一种隽美、淡淡的情怀感悟!

   “村头戏台天地宽,悲欢离合声缭绕”(村头戏台),一支勾勒眉角的笔,一袭染尽红尘的衣,一段花腔婉转的唱词,一篇死别生离的曲艺。穿越千年的曲调依稀在耳边响起。 

   “历史资源堪多用,莫让宝藏蒙灰尘“(历史题材创作),群体形象及英雄事迹为坚实基础,正视不可屈服的民族精神,作者相信这种民族精神一定可以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自己的国土上。奏一曲“绝唱戏词三两段,久涵文化五千年”的恢弘篇章。 

    “木墩板凳排满满,亲戚邻居乐呵呵”。(家乡有戏)梨园的曲唱遍了布衣情愁,有多少心事在指间游走,时光萦染了万千风流。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乡亲的心弦。以乡愁为主线,如酒,越陈越浓。在有限的字里行间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熟知与眷恋,对乡亲的牵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读洪应先生的诗歌,如同挂着现实主义的脚铃,披着浪漫主义的羽衣,行走于“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灵慧世界。他的豪情与锐气,摇曳与飘香,映衬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开心模样。或柳岸晓月,或雄鸡高唱,或热血奔涌,或牛角挂书。词有表里俱佳,文质适中者,词中之上乘也。

   最后一撇:合上本册,宇宙衔来。梨园深处,一位身着红衣、白裙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眼眸清澈明亮,脸庞微笑斐然。身段娇柔,眼神顾盼,步态轻盈,举止优美。开嗓乍唱,倾泻一斛清泉;水袖一甩,搅动万顷碧波。小桥流水在哪?鸟语花香何方?尽在这自信、高贵的梨园韵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