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新:弦歌清韵靓梨园 ——王洪应诗著《梨园拾韵》阅读琐言

发布日期:2023-11-15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18552

   一部以淡绿为主色嵌入“戏”字和脸谱乐器、装帧清爽的古体诗集《梨园拾韵》,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书桌的正前方,我欣赏良久,庄重而略显急切地打开扉页,看到洪应先生炯然温煦的眼神和潇洒中透出的昂扬气概,那件堪称绝配的深蓝底色衬以红、白线条的体恤衫,更显现出一位驾驶战机护卫祖国蓝天的空军飞行员的伟岸风标,亲如手足般的舒心熨帖感溢满全身。疫情肆虐数年间,尽管每天都用微信互致问候,毕竟是促膝共话、谈艺论文的机会太少了!开卷读书,恰如对面晤谈,心境豁然开朗,真的是乐在其中啊!

微信图片_20231115112503.jpg

  本书作者在《写在前面》中坦言:“我写诗,不为稻粮谋,不作名利求,更不想哗众取宠,就因为喜欢。既喜欢,就愿意去学习、尝试。”轻松洒脱,像是从胸臆间流出的一汪清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述他的创作追求,洪应先生可说是得其“三昧”——“喜欢”既是他写诗的动力,也是他“唯美”的追求啊!“喜欢”就是热爱和专注,从《梨园拾韵》所收230多首谈戏论艺的诗的深层空间里,蒸腾而来的是热情和执着,是一位河南戏曲组织者领导者对戏曲系统工程的全身心擘划和投入。诵读每一首热气扑面的诗篇,捕捉到的是一个大写的“爱”字:爱生活、爱人、爱戏、爱诗与远方。这既是本书的精髓,也是洪应先生的人生理念,值得每一个珍爱人生、倾情事业的社会个体践履终生。 微信图片_20231115173333 - 副本.jpg

   洪应先生1950年出生于东北大都市哈尔滨,刚满16岁即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执行任务的间隙,加入文艺宣传队,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转业调入河南省委宣传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其后选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和戏剧家协会主席,全身心谋划河南戏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国家级大奖零的突破,为其后连续取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八连冠”、中国政府文化最高奖文华大奖“六连冠”的骄人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十多年来,他扎根中原沃土,将东北人的豁达爽朗,融入黄河儿女的粗犷直率,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的著名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将滞留台湾的河南老乡的故土之思表达得真真切切,如泣如诉,泪人眼目。长期置身于中原戏曲之乡,洪应对豫剧的乡土气息倍感亲切:“中原老家黄土厚,大河奔流麦黍收。生活酿就梆子曲,磨难熬出故乡愁。”(《豫剧》)看到农家村头的戏台,他脱口而出:“村头戏台天地宽,昭示文明逾百年。悲欢离合声缭绕,抑扬褒贬舞翩跹。逢秋收获唱果硕,当春播种拉戏弦。”乡情民俗,存于心,诉于口,俨然一位生于斯、长于斯,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土秀才”。(《村头戏台》)农家有喜事,总要搭台唱戏,洪应看在眼里,即兴点赞:“金秋家乡喜事多,搭台唱戏老规则。俺儿考上九八五,恁家开张买新车。木墩板凳排满满,亲戚邻居乐呵呵。美好日子唱着过,谁来俺村谁快活。”(《家乡有戏》)家长里短,你来我往,不经意间,排比律对,自成体段。重阳佳节,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自拉自唱,就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翁妪泰康寻乐趣,佳节不误伴知音。鬓白就应多唱戏,眼花仍可稳操琴。开腔能博众人赏,敲梆可享一地春。引亢高声味浓厚,哑腔也能夺人心。”(《唱戏度重阳》)人寿年丰,老人如约而至,有人操琴,有人敲梆,你唱我和,悠游自在,“鬓白就应多唱戏”“哑腔也能夺人心”,自娱自乐,多开心啊!“敲梆可享一地春”,赋比兴兼备,妙语天成,意境绵远,真神来之笔也!山里人终年劳作,难得城里剧团送戏进山,听说名团名角进村演戏,奔走相告,好不喜庆啊!“送戏农家进山沟,锣鼓喧天迎村头。捧出老酒表心意,端来蛋茶润咽喉。演罢卸台车开走,观众依恋情份留。艺术为民方向定,百姓抬你上层楼。”河南戏曲生于黄土,根在民间,戏曲因民而兴,民与戏连心,悲欢与俱,兴衰相依,戏剧人当以民为本啊!  微信图片_20231115113255.jpg

   洪应先生心系百姓,深入生活,钟爱戏曲,他即兴歌咏的诗篇,主体就是戏剧人和他们的戏剧生涯。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他运筹帷幄,奔走呼吁,遍访耆宿,关切新秀,倾注满腔心血,创作了数量丰硕的鉴人评戏的佳作,连珠缀玉,集结为一串串可咏可赞的梨园佳话。看戏品戏,既是诗人气质赋予的睿敏和才智,也是文化工作者的天职和使命。四十多年间,他坚持“有戏必看”,看则必品,耳濡目染,对剧作家的禀赋个性、艺术追求,了然于心,发言为诗,则形神毕肖,声息盈耳。生活底蕴丰厚、性情开朗幽默的著名剧作家齐飞,出口就让人捧腹,酒酣更是妙语连珠,“最是浓情调味手,酒至酣处语生花”(《齐飞》),可谓画龙点睛、活灵活现;姚金成小有所成后在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博通中外戏剧编导理论,思想敏锐,眼界宏阔,“笔底深沉字有声,长歌大吕响黄钟”(《姚金成》),寻常素材,一经点化,便升华为震撼人心的舞台精品;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学殖丰厚、涉猎广泛的资深剧作家孟华,“满腹经纶骨铮铮,文坛后学敬此公。……手握一杆如椽笔,写尽人间不了情”(《孟华》),刚直爽朗,深受观众爱戴;在大学读书期间潜心钻研中外文学理论、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有独到见解的新生代剧作家陈涌泉,诗人用“胸藏诗书意气豪,裁云镂月驭妖娆。……静观世像心境远,根深大树耸九霄”(《陈涌泉》)概括他的学养和艺术境界,颇中肯綮;以脍炙人口的《老子·儿子·弦子》赢得声誉的实力派剧作家王明山,洪应用“诗书满腹言趣事,正气一身拓新声”(《王明山》)凸显他的刚正人品和喜剧特质,要言不烦;戏剧、电影、电视屡获大奖,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张芳,其剧作“擅描市井众生相,冷僻地域敢拓荒”(《张芳》),声名远播;执着探索、思维前卫、笔耕不辍的优秀剧作家杨林“明知学海行舟苦,偏好写戏探路长”(《杨林》),盛年早逝,令人叹惋;在汝河岸边长大的乡土剧作家周明理生性诙谐、爱说爱笑,“魂系苍生高格调,神忧桑田屡创新”(《周明理》),其剧作精警敞亮,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剧作丰硕的优秀青年剧作家原长松笔力雄健,“梨园舞动如椽笔,多植百花靓乾坤”(《原长松》),堪称剧坛上一颗闪亮的新星;又一位青年才俊吕作现勤奋好学,“青衿修得胸怀阔,好戏宜人奉甘甜”(《吕作现》),才情洋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锐气颇盛的后起之秀董顺卿“踔力攀峰勇创新,甘为秉笔写戏人。真心长逐梨园梦,美誉只争戏剧分”(《董顺卿》),诗人对其寄予厚望;著名女作家安克慧“剧作多纳烟火气,诗书长吟民众声。……磨就劲骨远戾气,凌云健笔舞春风”(《安克慧》),在河南剧作家群中独树一帜;从武生演员成长起来的新疆建设兵团女作家张志娟品格高雅,“码字足见格调雅,开腔可闻玉磬声”(《张志娟》),为河南人争得了自豪和荣耀。

   戏剧文本乃“戏剧之本”,这是文艺界的共识,但静态的剧本要神气活现地搬上舞台,赢得观众的喝彩,导演的二度创作及布局和调度,则是出彩与否的关键。从戏曲活态呈现、立体效果显示而论,导演是戏剧的灵魂和创作团队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自樊粹庭、王镇南具有明确的导演意识以来,建国初期导演体制的建立,杨兰春创造和积累的导演手法和理论要点,为河南戏曲导演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示范资讯,培养了罗云、张平、李利宏、李云、丁建英、蒋愈红、张俊杰等薪火相传的三代导演精英。洪应先生对他们的贡献和业绩给予了热情礼赞。他高度评价现任河南戏剧导演协会会长罗云先生“经纬执掌造大观,艺坛高峰着力攀”,称其导演的精髓就在于“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闪灵光,驰骋舞台日月长”(《罗云》);将精湛的戏曲表演艺术熔铸到导演实践中的李云,“做人调低行谨慎,导戏攀高上青云。驾驭舞台成熟稔,心随天籁做主人”(《李云》);驾轻就熟地把剧本创作和编导艺术融为一体的多面型导演李利宏,“风云际会作品奇,千万汗渍扎根基”,殚精竭虑、挥洒汗水,实现了河南戏曲国家级大奖零的突破,真的是“权将导戏当吟赋,重调轻声总相宜”呀!第一位取得导演学硕士学位的著名导演张平,“舞台熟稔灵气盈,导演操艺满满情”,才思丰沛,辛勤耕耘,“甘苦只为梨园计,才华尽展天下名”(《张平》),享誉海内外;集担纲主演与执导编排于一身的丁建英,“艺苑栽花花馥郁,舞台点石石成金”(《丁建英》),深受观众追捧喜爱;从上海戏剧学院学成归来的青年导演张俊杰,“才华夺人后生优,淡泊名利为艺谋”,诗人夸赞并鼓励他“激情挥洒神灵运 ,多出好戏在前头”(《张俊杰》);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做出巨大贡献的才女蒋愈红,“才高执导手段新,梨园春深建功勋。妙笔生花智造美,灵犀通窍石成金”(《蒋愈红》),大可称其为河南剧坛上的“巾帼女杰”。

  如果说剧本为本,导演为魂,那唱腔音乐就是血脉和气韵了。再好的剧本,再优秀的导演,没有演员对优美唱段的精彩演唱,戏是火不起来的。站在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立场上,编剧、导演、作曲都是密切配合的“幕后”功臣,将他们的创作意图完美呈现在舞台上的演员才是舞台的中心,前台和幕后的默契合作,最终让精美的剧作大放异彩,引来台下的欢声雷动。近年来河南戏曲好戏连台,誉满天下,唱腔设计、配器指挥、舞美服饰、灯光音像,都功不可没啊!既是组织者又是谋划者的洪应先生,事必躬亲,用灵感和神思捕捉到弥足珍贵的闪光印象。著名音乐家方可杰先生,堪称是河南戏曲音乐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洪应满怀钦敬地礼赞他“音坛圣手立潮头,光大传统献良谋。板弦妙乐调理好,曲牌精研神韵流。多国国歌歌奥运,数部交响响神州”(《方可杰》);年逾八秩的资深音乐家朱超伦先生老而弥坚,“踔厉倡扬中州韵,雄心敞开民族风。弟子三千承传统,老夫不倦为振兴”(《朱超伦》),演艺界无不顶礼膜拜;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的耿玉卿先生,历经坎坷,壮心不改,各类声腔无不精熟,业界交口称赞:“先生作曲好手段,金声玉振润心田”“调雅胸藏千秋韵”“不教杂音乱管弦”(《耿玉卿》);为多部戏曲名作作曲的汤其河风格清冽,“小溪潺潺水赶水,大河滔滔浪打浪”(《汤其河》),曲如行云流水,浪花飞溅;作曲家兼指挥家赵国安造诣精深,稳重而从容,“梨园执棒神气定,乐坛挥笔展骏才……仙女携音欲打擂,知他韵雅未敢来”(《赵国安》);音乐指挥家李宏权大气磅礴,“潇洒执棒态自然,文场武场掌大权。……满耳聆波芳大雅,真心倾注响梨园。(《李宏权》);来自南阳曲剧、曲艺之乡的著名作曲家杨华一作曲与著述兼擅,“一双折桂拏云手,七秩摛乐激凤鸣”(《杨华一》),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板胡演奏家王兆峰技艺精湛,“雅音流韵惊日月,豫曲悠扬响星空”(《王兆峰》),曲胡演奏家张付中“天造曲胡情作弦,一弓一曲醉尘烟”(《张付中》)。河南戏曲乐坛群星灿烂,指不胜屈。

  改革开放后的河南戏曲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撑起中原戏曲大厦的剧作家、编导、作曲家、指挥家,居功至伟,为河南戏曲舞美、化妆服饰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卓越舞台美术家李其祥、梁华勋等,是有必要从后台推向前台的。没有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力求专精特新的大国工匠的艺术追求,河南的戏曲舞台是难于与中外顶尖剧场媲美争衡的。洪应先生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艺术领域,激情四射地为两位重量级美术家题诗颂扬,他对同为军旅出身的李其祥的烙画艺术和舞台设计绝艺大加赞赏:“丝绢烙画世无双,业内潮头立李郎。梦溪走笔能造美,天工执锄敢拓荒。胸阔纳取八方景,胆大踢开四堵墙。技艺诗栽桃李下,实干英雄幕后藏”(《李其祥》),梁华勋执着于戏曲服饰的设计,标新立异,创获极多,贡献卓著,“结缘舞台秉爱心,穿衣戴帽固有神。造化色彩追幻梦,裁剪布料塑灵魂。妙手织就霓裳美,巧思成像龙虎吟。靓丽分明在戏里,低调笃行建华勋”(《梁华勋》)。

   我在前面已提到,演员是戏曲舞台的中心,演员素质和功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剧目呈现的观赏效果和审美评判。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樊粹庭和陈素真、王镇南和常香玉,共同打造了豫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三鼎甲”“四大名旦”“祥符调”“豫西调”等开启了唱腔流派的酝酿和形成,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其后又出现了豫东调、沙河调、阎派、桑派、唐派、李派、牛派等以方音或个体风格为标识的声腔流派,支配着以豫剧为典型代表的河南戏曲的发展和繁盛。洪应先生用诗性思维和写意手法,为老、中、青、少四代著名演员塑像传神,展布出河南戏曲群星璀璨的艺术画廊。限于篇幅,笔者只能对极少数造诣精深、艺术个性鲜明的表演艺术家的“诗传”做“点睛”式评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阳沟》等豫剧现代戏荣耀面世,到改革开放后传统戏与现代戏再度活跃,一批经历过时代风雨洗礼的舞台俊彦已步入中老年,他们成了传承延续河南戏曲命脉的中流砥柱,像“抑扬褒贬演世事,悲欢离合唱情缘”的王善朴、“苍松挺拔根不老,品德永续情皑皑”的贾廷聚、“高雅为艺梨园内,低调做人天下行”的孙玉菊、“唱出韵味悲苦少,语尽诙谐欢乐多”的任宏恩、“戏曲担纲美名传,艺术精湛立高端”的虎美玲、“不与群芳争俏丽,肯付辛苦栽新花”的孙玉香、被赞为“神趋灵鸟炫五色,人闻天籁啭万鸣”的张宝英、“台上翩舞怡然笑,戏里美腔绕梁飞”的汤玉英,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浮雕般的鲜活记忆。新时期以来挑起河南戏曲大梁的中青年演员群英荟萃、风采各异:“仁义礼智融大地,忠孝节义感苍天”(《李树建》),“常派根深蕴底气,梅花映雪耀辉光” (《王惠》),“端庄大方意气存,风范压台蕴精神”(《方素珍》),“打虎英雄今犹在,身姿飒爽艺飞扬”(《丁建英》),“梨园名伶展翅飞,越调舍我有其谁?”(《申小梅》),“二度梅花香天下,一路风雨登高峰”(《王红丽》),“生活浓情铸美雅,花轿多趣抬名媛”(《汪荃珍》),“艺术精湛占高枝,传承国粹正当时”(《李金枝》),“吃苦求乐为观众,以丑为美愿抉择”(《杨帅学》),“金石传声聆悦耳,游龙戏凤动悠然”(《王希玲》),“红旗团里掌门星,英俊旷朗唱人生”(《贾文龙》),“进退不墜青云志,兴替常关事业谋”(《孟祥礼》),“坦荡胸怀松竹影,天人合一戏中神”(《张海龙》),“行腔宛若莺啭语,扮相犹如仙散花”(《杨红霞》),“天籁声声尽入耳,仙气袅袅展戏台”(《张艳萍》),“扮相俊俏姿容美,字正腔圆韵味纯”(《范静》),“走心音乐勾幻梦,起韵声腔送甘甜”(《柏青》),“格高情笃驭风起,儒雅韵厚驾祥云”(《盛红林》),“俊雅俏丽非寻常,驿城飞出金凤凰”(《常俊丽》),“不与梅花争时誉,肯和瑶琴报暖阳”(《魏凤琴》),“莺啭啾啾春鸣早,天籁声声秋韵来”(《魏俊英》),……真可谓名角如云,流派林立,行当齐全,气象万千啊!。

  以明敏犀利的目光、沉静睿智的心态,处身在演员和编剧导演之间的文艺理论家和戏剧评论家,是阐发剧目内涵、评判成败得失,提高观众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剧组和演员打磨戏曲精品、扩大社会影响的“裁判员”和“宣传员”,思维深邃、见解独到的戏剧评论和理论著述,在河南戏曲繁荣发展系统工程中的支撑和导向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新时期以来,郭光宇、刘景亮、谭静波、董文建、杨扬等老一代艺术理论家和戏剧评论家,为河南戏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引路导航,贡献卓著。洪应先生对他们赞佩有加。比如,他深深服膺刘景亮先生“立论多多情切切,卓见鲜鲜语殷殷。俯仰无愧为人表,进退有度求理真”(《刘景亮》),称许郭光宇先生“旷朗胸怀名利弃,高深学养戏曲藏”(《郭光宇》),誉扬侯耀忠先生“心系戏曲情意满,坦荡修为鉴古今”(《侯耀忠》),称赏谭静波先生“心香一瓣飞云绕,守正求新造辉煌”(《谭静波》),赞佩董文建先生“实干曾感艺人泪,真诚换得挚友稠”(《董文建》),对杨扬先生“慧眼明晰识诤友,胸怀坦荡净无尘”(《杨扬》)的人格和胸怀由衷钦敬。新世纪以来崭露头角的年轻戏剧理论家和评论家吴亚明、李红艳、贺宝林、穆海亮,思想敏锐,文气激扬,洪应先生对他们寄予厚望。他看重亚明“为文精致篇篇重,论理明晰条条清”(《吴亚明》),说红艳“评论不屑低俗气,编审勤奋秉丹心”(《李红艳》),褒奖宝林“交友同道心可鉴,流汗耕耘情用真”(《贺宝林》),欣赏海亮“自强自重博学问,评文评戏戒浮夸”(《穆海亮》) 微信图片_20231115173815.jpg

   洪应作为长期活跃在戏曲前沿的组织者和联络者,他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为河南戏曲奔走呼号的专家型领导张秉义、牛玉乾等先生深表崇敬,他用诗性话语礼赞秉义先生的政绩和才艺:“政坛清廉付苦辛,忠诚职守是为民。谱曲研律流韵远,舞墨著文传芳馨”(《张秉义》);感佩牛玉乾先生“饱经风霜谙世事,舛途甘苦作闲谈”(《牛玉乾》),熟谙世事、甘苦若饴的松柏气质。

  戏曲的生机在民间,诗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洪应先生多年来坚持看戏评析、参与城乡各类戏曲活动、关注戏剧节和名师收徒传艺,即兴创作的纪实写意的诗歌抵近百篇,神采飞动、兴象玲珑的佳构俯拾皆是。其中对戏剧圈内各种怪现象的审视和劝讽,是对古代诗歌美刺讽喻功能的传承和发扬,也是诗人刚毅果敢、善恶分明的人格风范的艺术写照。比如,《批某地接戏》揭露某贪腐村霸以接戏为口实,“掌控市场张大嘴,吃罢艺术还吃钱” 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某戏获奖》对为“夺奖”蝇营狗苟的肮脏做派痛加斥责:“主题先行已保证,题材决定权优先。谁顾剧场门罗雀?政府买单咱数钱”;对某些戏剧“师爷”无底线地“捧拿”伎俩深恶痛绝:“正襟危坐不知北,充数滥竽使劲吹。……口若悬河光扯淡,砖家施威无遮拦。……胡言乱侃调门高,趋炎附势言凿凿。……吹捧杀人心无惧,弄权封戏耍疯狂”(《对某些戏剧批评的批评》);《某大咖评戏》用漫画手法将瞎扯蒙骗“评戏大咖”色厉内空的嘴脸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权贵承请来河南,摆谱端架步蹒跚”“数篇文章均一律,多次演讲尽空谈!”读来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据此可见,诗与戏是同根同源的艺术共同体,两者都是情感和心志的载体,洪应先生以诗谈戏,固其宜也!有些读者颇为不解,现代诗自由奔放、随兴而发,何必要舍今就古、以律自缚,用渐行渐远的古体诗来说戏论艺呢? 我私下里揣摩,洪应长期沉浸在古今诗词曲的海洋里,深谙今日之“戏”,乃古“曲”之延,欲求当今戏曲之味,毕当循古鉴今,方能探其奥穾,言约而意赅也。闻一多先生说律诗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既道出了创作律诗的艰辛,也具象出经典古诗之美轮美奂。《梨园拾韵》通篇采用介于“七古”和“七律”之间的新格律体,“用当代意识激活传统,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古体诗、近体诗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任少东序)洪应也坦率自言:他“喜欢”写旧体诗,“是对承继传统文化的追求”,想“让古体诗、近体诗和当代文明相结合”,且“将执意而为”。笔者对本书作者知难而上、勇于进取的信心和毅力深深服膺。本人认为,今人创作近体诗,应以义为主,不拘律害义。平仄粘对、归韵合辙,也当以新韵代古韵。宋金元以来,中原音韵不断变迁,入声逐渐派入平、上、去三声,今天习作古诗,不宜食古不化。

  在充分肯定本书为近体诗注入当代意识,展现河南戏曲繁荣盛况的同时,也想提出一点建议,供洪应先生参考:河南梨园可赞可歌、可题可议的人和事林林总总,在熟练采用七古、七律的同时,建议对伸缩自如的七言歌行体和即事名篇的新乐府体及体制短小精悍的五古或五律、五绝,也有意识地尝试采用,这样因材取体,量体而用,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形式的拓展,可能会迎来“诗与远方”更为绚烂的前景。

  笔者随读随记,“信马由缰”地将诵读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以诗论戏的专著《梨园拾韵》的感想絮絮道来,依然余兴未尽,停笔收束之际,受洪应先生感染,凑出七言八句,藉以表达对作者和诗著的钦敬之情:

驰骋文坛结戏缘,

撷梅折桂谋为先。

澄怀雅量接耆宿,

璞玉素珠缀俪篇。

妙语天成自有度,

风云际会兴无前。

弦歌清韵梨园靓,

豪犷豫声唱万年。

 

附:王洪应先生部分诗词欣赏:

《豫剧》

中原老家黄土厚,

大河奔流麦黍收。

生活酿就梆子曲,

磨难熬出故乡愁。

百姓春秋依豫味,

朝代冷暖催艺修。

梨园旷达纳民意,

声腔滋润情悠悠。


《曲剧》

连天接地融民风,

起板阳调气韵浓。

唱腔激活黄河水,

开打彰显少林功。

高跷扭耍多趣味,

乡间闹热演进城。

百姓生活真情满,

悲欢全在戏当中。


《越调》

越调典雅有根基,

激情唱响民生集,

上路下路艺火爆,

四弦三弦声律齐。

天保娶妻悲变喜,

诸葛运筹计谋奇。

珍贵遗产后人继,

再造辉煌都积极。


《寄语青年演员》

出饰角色需凝神,

个性美丑明辯分。

扮戏权当扮自己,

演人亦即演人心。

休怪名利来去陡,

要知冷热变幻勤。

正派担当腰杆硬,

唱戏为民大众亲。


《看小梅花选拔赛》

戏曲承继靠人传,

培养少年当为先。

音起清茶润开嗓,

身挺亮相展娇颜。

眼前添满鲜活嫩,

耳里充足酥脆甜。

拙学唐诗夸稚唱,

金珠银珠落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