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马紫晨先生执著治学的一生

发布日期:2023-06-05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99208

img059.jpg

苍天垂泪,大地含悲。著名戏剧专家、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马紫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3日晚在郑州逝世,享年89周岁。

6月5日上午,马紫晨先生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隆重举行。告别大厅里,鲜花环绕,哀乐低徊,庄严肃穆。来自河南文艺界的领导、艺术家、各院团的代表以及亲朋好友近百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马紫晨先生的追悼会。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致悼词,沉痛悼念这位为中国戏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老艺术家,马紫晨先生的猝然离世,是河南戏剧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向马老作最后的告别!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微信图片_20230605195913.jpg

微信图片_20230605220854.jpg

微信图片_20230605220532.jpg

     回想起我与马紫晨先生十几年的“忘年交”,一幕幕恍如昨日。他和蔼的笑容,依然浮现在眼前;他爽朗的笑声,亲切的话语,依然回荡在耳畔。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悲痛无以言表。几年前我曾采访马先生写过题为《马紫晨先生执著治学的一生》的文章,长歌当哭,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马老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马紫晨先生执著治学的一生

文/陈静


 在河南省戏剧界,有一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集编剧、导演、作曲、理论为一身的的戏剧家,他就是赫赫有名、重量级的人物——马紫晨先生。

 马紫晨,笔名甦柳。“九·一八”战火硝烟未尽,正是祖国多难之秋,马紫晨出生在彰德(今安阳)城内冠带巷的大德堂。隔邻住着族裔刘(马)青霞的侄女马淑兰,斜对面即是由举人任正元执教的私塾,附近还有十多户属“耕读传家”的门第。如果不是赶上兵荒马乱的年代,应该说,这一带百多年来还是一直有着不绝如缕的“文脉”的。

马紫晨的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学系,舅父是诗人,母亲是音乐家,仲祖公是著名中医,外祖父四品顶戴,外祖母则熟谐二十四史,他从小总是在姥姥的“故事”中甜蜜地入眠……

马紫晨9岁获豫北道“书法神童奖”,13岁获“少儿武术奖”。他的国学老师为清末进士谢应麟,武学则师承安阳国术馆馆长绰号“铁腿王富”的王化南,京昆老师是著名女须生冯砚琴。多么好的学习条件啊!而由于祖父、父亲遭汉奸迫害而惨死,为逃命,刚刚师范毕业的马紫晨投身革命,当上了“文艺战士”。好在他多才多艺,参加工作的次年即谱写、上演了两部歌剧,而并且他还是多种乐器的首席演奏员,兼文化教员,因此很快即被组织上推荐入(由天津转隶的)中央音乐学院干部班深造;之后他又相继拜在马健翎、周贻白的门下,聆听剧作、剧史、剧论而在学问上突飞猛进。大体上说来,也就是在上述名门、名师、名校,组织上培养及个人天赋加勤奋,多种因素造就了马紫晨一生的成就。

马紫晨15岁开始发表文章,18岁出书,21岁在平原省艺术学校任教,22岁调入河南省文化局,61岁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离休。他一生研究中原文化,不离不弃,坚守清贫,宁静致远,平易近人,不事浮夸、张扬。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几乎岁岁都有专著问世,直至耄耋,仍笔耕不辍。

图片2.jpg

马紫晨执著治学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 

   人们称他“通才”或“杂家”,不是没有根据的,你看——

文学方面:1947年至1948年,他在《江汉日报》《沙市日报》《楚天》等报刊上发表的那批作品,包括散文、杂文、短篇小说等,全属文学;1950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断巷》(不包括剧本、诗词、评论等)即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使他成为我省(那时无须交费)入编的(和任访秋、于黑丁等并列)的26位作家之一,《河南日报》为此专门发了报道。

曲艺方面: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即开始发表曲艺说唱作品,并曾和史子珍(离休前任省统计局党组书记)一同深入农村演唱河南坠子书;1950年,他受命举办“盲艺人训练班”;1951年在《戏曲新报》《文艺报》上发表研究曲艺的文章;1954年始,他先后曾有四部曲艺专著向世(即《河南坠子曲集》《河南坠子研究》《河南坠子‘红楼梦’》和《河南曲艺史论文集》)。并把京韵大鼓、湖北渔鼓和二人转等三种曲艺形式移植到本省。因此,他于2000年荣获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新中国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4年,他的曲艺论文《曲艺发展滞后的思考》又荣获了中国文联的文艺评论奖;2012年,他发表的长达1.7万字的《马街书会寻根》一年内已有四家书刊转载。

音乐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即在《河南日报》和各种音乐刊物上发表作品。1953年,他发表的儿童歌曲《要当个人民的好代表》不仅荣获全国二等奖,还径由各省电台广播教唱,所有音乐刊物均给予转发,并编入《小学音乐教材》。1954年,他所撰写的批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长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人民音乐》上发表后,不仅各地报刊受命转载,而且还被指定为全国音乐界整风学习的必读文件之一。

img061.jpg

著名戏剧家杨兰春先生曾对许多人说:“马紫晨是第一个把河南梆子用‘申黄申’、‘ 工尺上’吟诵、演奏的曲调以简谱1.2.3记录下来并给予出版成书的”。此言不谬。他指的是1952年由省文联筹委会编辑出版的《河南梆子谱》,马紫晨是主要记谱人和“责编”之一。上世纪的几十年中,他共为各地剧团的近30戏作过音乐或唱腔设计。1964年,他又以(全部是自己的作品)在驻马店市举办过一次营业性的《豫剧唱腔音乐会》,演出三天,座无虚席。1997年,他出版了专著《马紫晨音乐作品自选集》,由周鸿俊厅长作序。

杂技方面:他撰写的有关杂技的长篇文章,曾多次荣获全国评比一等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杂技界》上连载了其专著《河南杂技史》,此应是我省在杂技史方面的开创性著作。之后他又以“副主编”的身份完成并出版了《河南文苑英华·杂技卷》。

民间文艺·民俗文化方面:早在1953年,他即以《孟姜女故事的原生地在河南》为题发表了文章。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陆续考察了梁祝、白蛇传和牛郎织女等故事的产生、流传始末,这样他便成了首倡“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均发生在河南的著名学者。而由于他发表的文章论据扎实,大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在一些有关这方面的重大学术会议上,他总是成为我省惟一被特邀的与会代表。如200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梁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在南昌召开的“国际傩文化周”,以及今年五月在台湾召开的“闽台民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他要么当选为领导成员之一,要么被会议指定为作“主题演讲”的专家学者,影响巨大,也很为河南争光。语言学上:他参与(合作)编撰出版了《俗语、俚语辞典》。

图片1.jpg

马紫晨应邀在台湾召开的“闽台民间戏剧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

医学方面:他编写出版了《十大炎症》一书;书画上:他应邀于2012年挥笔完成的“《汝帖·续》赞”已被汝州市独家买断·铭刻,等等。不过,马紫晨一生作为最大、最多的还是戏剧方面。他在治学上有个座右铭,即“不吃别人嚼剩的馍”。因此在选材、选裁和选题上,他总是以新的视角独辟蹊径:别人没写过、没研究过的,他写,他研究;出版社没出过的,他编,他著。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最丰富,出版的图书当然也就最多。如《梨园春流行唱段选编》(二部)、《豫剧名家演出本》(8册)等,便都是列入出版社金榜的畅销书;《乐理歌诀》是用文学的手段写音乐,以11万字的简约让人们能在一年之内学会并掌握简谱、线谱、工尺谱三种识谱体系和方法,易学、易懂、易记。“八五”重点图书《中国豫剧大词典》(近200万字)有文字版、电子版,还有网络版,很快即荣获了国家电子类图书一等奖。电视文艺《戏迷侃戏》播出后被广电部授予星光奖三等奖;次年又再授二等奖,现代题材的独幕独角戏《忆爸爸》和现代题材的连台戏《红岩》,两种新的体裁均由马紫晨首创,后者于1965年在武汉三镇竟创造了连演179个满场的纪录。而上世纪90年代由他改编的《撕蛤蟆》一剧成功演出并获奖后则被选入《河南文苑英华·通俗文学卷》,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尤其出乎人们意外的是,这些戏的编剧、导演、作曲竟然完全由马紫晨先生一身兼任。

chaohua 001.jpg

1985年始,马紫晨又先后以副主编、第一副主编和常务副主编的身份,历经15年的漫长时日完成了《河南省戏曲志》136卷(总量达3000万字)的巨大工作量,其间已有73卷出版,马紫晨为其中的近50卷写了序跋。2005年,他撰写的《河南戏曲知识问答一千题》出版后,半年内即销售一空。2009年,他又应邀担任了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副主编(该书已于同年7月出版),目的是实现“戏曲进课堂”的愿望。

从我国加入“非遗”保护条约后,马紫晨即担任了“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原戏曲文化》的主编,现已出版了四卷(含五个剧种)即将出版的是第五卷《大平调·目连戏》。另外又新出版了《中原戏曲知识一千问》等专著。在完成上述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十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又以“客座教授”和“校外导师”的名份,应邀并帮助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近20所高等学府的近40名研究生完成了博士、硕士论文。同时也带领他(她)们有兴趣地进入“戏曲”这一学术领域,并将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最新下达的课题《珍稀剧种的抢救与研究》。

马紫晨1.jpg

马紫晨是集中国剧协、音协、曲协、杂协、民协等8个协会和医学、史学、美学、语言学、方志学、傩戏、梨园学、群众文化、博物馆、国学、戏曲学、曲艺学、俗文学、杂技美学等14个学会的会员、研究员于一身;另外,他还担任着“中国梁祝”等四个研究会的顾问,8个协会、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名誉主席。仅新时期以来,即获省级以上奖23次;连同以前共出版有学术专著52部,各类文艺作品(包括演出)68部,搜集、记录、整理(包括改编)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23部,主编、审改并出版各类文集、史志书籍122部。《中国戏剧家大词典》《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中国音乐家大词典》《中国俗文学词典》《世界文化名人》《中国武林名人》等20多部辞书录有他的事迹。

马紫晨先生一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编撰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著作,享有河南戏剧界的“活字典”、“不老松”的美誉!为河南戏剧事业乃至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