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平/光荣与使命——献礼二十大当代中国画坛20家特别邀请展

发布日期:2022-09-06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6559

微信图片_20220906131401.jpg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二十大,对于全党进一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隆重庆祝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绩取得殊为不易。

 此次画展活动由北京观复美术院主办、承办,邀请当代画坛20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名家,用手中的笔饱蘸浓墨,直抒心语,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赞颂伟大的时代,以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微信图片_20220906131550.jpg

画家简介:邓子平,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画院画家,广东省外语外贸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特级教师,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会员,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广东版副主编。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华南师大附中美术高级教师、学术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美术教研会长,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有多件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国际交流展。多次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

《墨分五彩的花卉》

                                                      文/黎展华                                         

      墨即是色,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指纯用水墨所作的画,通过用笔、用墨、用水玄化为"焦,浓,重,淡,清"谓之墨分五彩相传墨分五彩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        

微信图片_20220906132030.jpg

《一心向阳》

 著名画家邓子平在绘画领域门类庞杂且屡屡创新。除精于山水、人物、写生等题材,优秀作品反复见诸国内省内各种重大展览中以及发表与刊载于各大报刊外,尤其反映海南岛题材的岛屿、潮汐、船舶、海洋的自然风光作品被认为最具代表性,动人心魄,独树一帜,唯美而受到触目。

微信图片_20220906132035.jpg

《岭南春》

 近期,邓子平的笔锋一转,又专注于用纯水墨的花卉进行研究探索。由于从艺经历长期各类绘画经验及修养的丰厚积淀,让他探索的水墨花卉作品下笔如有神助,笔墨酣畅,意到笔到,大笔纷披,一花一叶,干脆利落,快而肯定,疾而有势,技法上追求难度系数,观念上赋予水墨以新意,挥笔过程中追求水墨最原始的张力,捕捉花卉形态上抒发自已最真切的感受。正是用学术的理解诉诸于笔端,让其作品妙笔生花,佳作纷呈,给人以出乎想象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一组系列花卉作品赏之悦目,美不胜收,跃然纸上亮眼于眼前。画家邓子平又一次以新作触动了我们的视觉神经,传递了人间的满园春色而再次受到广泛的好评。

 我在喜闻乐见其作品中,发现了这批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别有韵味,笔情墨趣,格调高雅,除了有新颖的感觉外,还品味出了其水墨花卉作品所隐含着历代经典传统所汲取的荟萃精华,有梁楷,沈周,恽寿平,八大,龚贤等先贤的用墨精髓,画家邓子平通过以"笔法"为主导,"水法"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墨分五彩"的功能。将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变成色彩的层次变化,要溥有溥要厚重有厚重,反复叠加,让水墨花卉作品呈现出高雅、质朴、古拙的境界"其作品体现出来丰富的魅力集中在看似简单实则难矣而让我们由衷的折服,可谓:神工独运,清逸多姿,欹正俯仰,墨气纵横,水墨淋漓,气韵贯通。有如静水深流,变幻莫测,宛如一首时而低吟浅唱时而高亢激昂的华美乐章。

 欣赏画家邓子平这组花卉作品的创作,脑海闪过如此的念头,邓子平的画品如人品让我感觉到:"学无止境、不断进取"是一个成功画家用作品以传世的不懈追求,情感的寄托,自我的完善,灵魂的突破、内心世界的欣然释放。我相信,最终会让画家邓子平"时流推高,令誉日起"。

 简单的几句话请作为我对画家邓子平水墨花卉的爱慕与敬意。      

                                                                                                                                (本文作者: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原广州市文联评论家协会付主席)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