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亮:为罗云《艺耕集》序

发布日期:2021-03-16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2477

01c3003194ad822cb3ac0fe43e2768a.jpg

罗云先生拿来他的《艺耕集》书稿,嘱我写序。我一时不知答应好,还是拒绝好。

我与罗云先生是同乡,相识相知已将近30年了。20世纪70年代,我在鹿邑县城工作,他在当时的周口地区越调剧团任导演,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聚在了一起。在场的朋友给我们作了介绍。缘分这东西或许真的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我与罗云先生一见面就觉得投缘。后来,朋友们又向我介绍了罗云先生从演员到导演的拼博进取、自强不息的经历和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我就对这位老乡除了感到投缘之外更是由衷地佩服。80年代初,我们又都被借到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工作,一段时期,一个楼房居住,一个锅里吃饭,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后来,我们又都调到了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工作上相互配合,事业上相互关照。

要说为罗云先生这样有成就的导演的著作写序,学识、资历、名望,我自知差的很远,让我很难答应。交往、友情、相知,我又自以为很应该对他的著作的出版表示祝贺,写序是祝贺的好机会,好方式,我当然不愿放过。

《慈禧與珍妃》剧照.JPG

罗云为台湾豫剧团执导的巜慈禧与珍妃》

台湾豫剧《武后与婉儿》剧照2.jpg

罗云为台湾豫剧团执导的《武后与婉儿》

阅读罗云先生的书稿,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文章的实践性。这与他的艺术道路有关。8岁就进了剧团,12岁登台演出,13岁又被保送到开封专区戏曲学校学习,有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和难得的表演才能。塑造过数十个舞台艺术形象。只是由于嗓子“倒仓,领导才决定让他改学导演。从18岁走进导演领地至今已有37个年头了。为省内外8个剧种40多个剧团导演过100多个剧目。《艺耕集》中的文章正是他艺术园地数十年实践耕耘的结晶。文章的相当一部分是对自己所排剧目的理性思考,诸如对人物的认识,对情感的体验与把握,对舞台节奏、场面的处理,对戏曲形式的体现等等。读者读来感到亲切实在,马上就能想到哪些方法,哪些具体处理可以借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艺耕集》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对其他导演艺术创作的评述,对一些演员演唱艺术的分析,对音乐唱腔、舞台美术以及现实存在的戏剧现象的思考。这些评论和思考都不仅仅是站在纯理论的角度的评述和思考,而是立足于戏曲艺术的实践的评述和思考,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者的评述和思考。他谈眼神、谈水袖的文章,大量的资料来源于舞台实践 和他个人的实地观察、分析,不脱离舞台的具体运用。阅读这些文章,对于一个艺术实践者来说,不仅能开启心智,提高素养,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c9d424eb56da4a80e7559cca64dfeac.jpg

罗云为虎美玲执导的《宝莲灯》

然而,罗云先生又是一个很有理论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导演艺术家。我虽然说不出他具体读过哪些理论书籍,但是从他的谈话中,从他在一些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我清楚地知道他具有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导演理论等方面的修养,阅读过大量理论著作。同时,在他排演每一个剧目的时候,他不是就戏说戏,都要参阅大量有关材料,以便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个准确把握。例如排演《明镜记》时,他认真查阅了《唐书》《贞观政要》《通史简编》《唐史演义》,对唐代绘画、出土文物也进行了研究。平时的理论装备和排戏过程中的文化装备,不仅使他能够很好地把握、体现新排剧目的内容,对一度创作进行深化,而且使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获取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因此,《艺耕集》中的文章 并不是实践的记述,而是艺术实践的理论升华,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含量。 例如《文化背景下的河南戏曲导演艺术》这篇文章,作者既从理论上总结了河南导演艺术的发展变化,而且没有局限导演艺术本身。把导演艺术的变化和整个文化的变化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既有理论概括,又有文化含量。

e8c3cd165d4509fe963d67281cfa92f.jpg

罗云为太康道情执导的《前进路上》

罗云先生文章的理论色彩还表现在他在理论上的严谨方面。不管是总结自己、审视他人,还是思考戏剧现象,总是实事求是,不刻意求全,也不掩盖问题。《我省戏曲导演艺术的沉思》一文,在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导演艺术时,既肯定了当时的一些创造和发展,也指出了由于对传统程式的机械搬用而造成的现代戏中的某些人物不够和谐的缺陷。在谈到80年代中期 的导演艺术时,既肯定了从单一、封闭、僵化的模式中获得解放的进步,出现了勃勃生机和新的气象。又指出了在横向借鉴时忽视各种艺术手段、舞台语汇不同属性的缺憾,因而未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甚至出现了形式自身的紊乱。这种理论上的分析是深刻的,也是严谨的、科学的。

我以为,不论是戏曲理论工作者,还是戏曲艺术的创造者,抑或戏曲活动的管理者,如能认真阅读一下《艺耕集》,定能获取不少有益的启示。

(文/刘景亮系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