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我所崇敬的常香玉大师

发布日期:2023-06-01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36993

常香玉.jpg

      2023年6月1日,是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19周年纪念日。常香玉大师对戏曲艺术充满着炽热的情感,始终履行自己"戏比天大"的诺言,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戏曲事业。谨以此文缅怀常香玉大师的精湛艺术和崇高精神。


我所崇敬的常香玉大师

文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导演   罗云

640.jpg

常香玉大师

       1956年冬,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隆重举办,名家云集,精英荟萃,是建国以来最盛大的戏曲艺术盛典。那年我10岁,有幸跟随申凤梅老师到会献演《收姜维》,我在剧中跑龙套。我以好奇、新鲜的目光看了很多台精彩剧目,更有幸的是于1957年1月14日日场观看了演出大会的最后一场重头戏——常大师主演的豫剧《大祭桩》,由于她的名气大影响广泛,偌大的人民剧院座无虚席,演出效果极其强烈,看戏后才知道她就是爱国艺人常香玉,从此,印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看过常大师演的《花木兰》《拷红》《断桥》《五世请缨》,还看了现代戏《人欢马叫》《百将渡》《冰山春水》《柳河湾》。

常香玉《拷红》.jpg

豫剧《拷红》常香玉饰演红娘

豫剧《花木兰》常香玉饰演花木兰

常香玉《断桥》.jpg

豫剧《断桥》常香玉饰演白素贞

       真正与常大师一起工作,是在1974年10月,河南省文化局从全省抽调戏曲艺术人员,为了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样板戏)调演,集中在郑州须水党校排演一台样板戏选场,剧中主要角色分ABC制。豫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由常香玉、华翰磊扮演,李玉和由任安华、李小禄扮演,李铁梅由虎美玲、王希玲、王秦英扮演;豫剧《海港》“壮志凌云”,方海珍由马琳、陈泓、杨美荣、谷秀荣扮演,马洪亮由李良魁、杨发户扮演;曲剧《杜鹃山》“情深如海”,柯湘由高桂枝、郭凤娥扮演,雷刚由海连池、郑中顺扮演;越调《龙江颂》“闸上风云”,江水英由刘琳、陈静扮演,队长由何全志、龚松山扮演。优中选优,阵容强大。马鸣昆、张北方是全剧组的负责人。我是越调《龙江颂》的导演,因年轻引起二位领导的不信任,唯恐影响样板戏的艺术质量。把我叫到办公室,马鸣昆很严肃地问:“你年龄多大?”“28岁”,我郑重回答。张北方接着问“哪一年从事导演工作?”“1964年。”我回答后马鸣昆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排过样板戏吗?”“我排过《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杜泉山》(即《杜鹃山》的前身)。”马鸣昆闻此“嗯”了一声说:“这次加工排演样板戏责任重大,省文化局领导很重视,你作为越调《龙江颂》的导演,要努力完成排演任务。”我坚定地表明了态度。后来得知二位领导向越调团的演员询问了我的情况,通过排戏,才打消了疑虑。全体演员进入紧张的排练,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领导不断来检查排练进度和艺术质量。每一个角色都有随时被更换的可能,大家都很努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红灯记5.jpg

豫剧现代戏《红灯记》常香玉饰李奶奶、虎美玲饰李铁梅、任安华饰李玉和

      《龙江颂》剧组是由郑州市豫剧团作为班底扮演群众角色,一般来说,群众场面因人多比较难排。我在排练中,他们听从指挥、服从调度安排,全面配合、认真做戏,排练进展顺利,戏有明显的提高,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同志们的称赞。曲剧《杜鹃山》的排演,在群众场面处理上有分歧,演员不满意,让我帮助排演,化解了矛盾,达到了统一。这样以来引起了《红灯记》剧组演员们的关注,要我看他们排戏给予指导。常大师借下班时间让我在她的住处排练“痛说革命家史”的戏,她亲切地叫我“小导演”,并诚恳而谦虚地说:“小导演,这场戏我还没有把握住,不对的地方你只管要求,我笨让我多排几遍,把戏做准确熟练为止。”常大师做起戏来特别认真,充满创造热情,从内心情感到外部动作反复演练,不放过一点一滴,我被常大师的艺术人格和执着精神所感动。当时看我们排练的新华社驻河南记者王刚,抓拍了照片,我一直珍惜保存作为纪念。

640 (2).jpg

罗云为常香玉大师排戏(1975年)

       经过两个多月的排演戏基本完成,到省三所演出向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汇报。领导审查后很满意,指示到开封公演,让广大观众进行检验。在开封连演数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演出期间有一位工人观众怀着对样板戏的负责态度,写了一封热情而又善意的信寄给常大师,大致内容是:我曾多次看过你的戏,这次你演的李奶奶,身子胖了些,胸部过高,影响了李奶奶的革命形象。为了对样板戏负责,使李奶奶的高大形象更完美,望你想法改进为好。常大师看信后及时回信深表感谢。立即她把自己平时穿的中式大襟白上衣,剪去胖的部分,重新一针一线缝紧裹在身上演出。尽管裹得难受压迫胸部影响呼吸,但常大师还是一直坚持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她对观众负责、对戏负责、“戏比天大”的精神,使全剧组的同志们深为感动。

       剧组临去北京前,领导召开主创人员座谈会,主要是让大家找戏的差距、找戏还存在的问题,会开得很严肃。老戏剧工作者著名导演处于对政治的敏感、对革命样板戏的敬畏,直言不讳提出:“常香玉同志演李奶奶很不合适,在铁梅面前是李奶奶还是李妈妈。”他越说越激动,“河南代表团进京参加样板戏调演,是向首都观众汇报,是向全国人民汇报,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某种情绪,使我们的演出前功尽弃,影响河南戏曲界的声望。”参加会议的人员沉默,会场显得很静。可常大师百味杂陈、心潮难平,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她产生了思想动摇和恐惧心理,她真的好怕,怕损伤了样板戏,怕成为千古罪人。

        1975年3月14日,河南代表团进京在总后勤部礼堂演出。当天晚上代表团抵达北京,全体人员参加卸车装台,在等待道具车尚未到来时,心情难以平静的常大师叫我与她坐在舞台的地毯上低声说:“小导演,我反复想来想去,难道我真地不能把李奶奶演好吗?过去来京是演传统戏,现在来京是演样板戏,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不起样板戏把李奶奶演砸。你看我哪些地方演得还不准确,你可要给我提个醒啊,我只有把戏演好,才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重托。”我看她思想上仍有压力,安慰她说:“那只是个别人的看法,并不能代表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你千万不要想得太多影响演出。我深信你一定能把李奶奶演好。”我感受到对戏如命的常大师在暗下决心把戏演好的精神力量。

       经过在剧场试台排练,于3月20日首场演出那天,常大师提前进入后台化妆,早早穿上服装作好准备,一言不发坐在旁边静静默戏。演出即将开始,前台后台气氛相当紧张,当李奶奶上场前,我看到常大师深深吸一口气,顿时精神振奋,沉稳而又坚定地走到前台,充满自信,激情豪迈,把饱经风霜、意志坚定的李奶奶形象展现得真实感人。演到痛说革命家史时的大段念白铿锵有力、气势夺人,剧场内一千多位观众鸦雀无声。当唱完“血债要用血来偿”最后一句的拖腔,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起立一个劲儿地鼓掌。常大师塑造的李奶奶形象完全被首都观众认可,而且反响非常强烈,她首演获得成功。这台样板戏选场在京连演六场,常大师闭门谢客,每天都要服用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提振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演戏当中,坚守着戏曲人的天职。首都观众看戏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赞不绝口,首都京剧界、新闻界的人士和外省观摩演出的成员,也都被常大师演绎的李奶奶所感染,好评如潮。《人民日报》登载了《红灯记》的演出剧照,报道了演出盛况。河南代表团圆满完成了晋京演出任务。

红灯记3.jpg

豫剧现代戏《红灯记》常香玉饰李奶奶、虎美玲饰李铁梅

      1990年10月,河南电视台拍摄十八集电视剧《常香玉》,我应顾琴芳导演之邀担任副导演,电视剧中30多出戏曲传统剧目和40多处舞台内外场景,从河南巩县老家到大西北甘肃酒泉,从农村地摊、草棚、高台,到郑州、开封、洛阳、西安、广州大剧院;从常大师早期学演的传统戏《曹庄杀妻》《杨八姐闹酒店》《西厢记》到演文明戏《打土地》以及后来改编的《大祭桩》《断桥》《拷红》《花木兰》等由我负责排练,并提供场景方案,安排服装道具、场景设置,调配角色,组织拍摄画面。按照剧中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进程,为饰演常香玉的小香玉排练剧中所有的戏。因戏直接关乎到常大师戏曲的人生经历,所以她特别关心。小香玉每次回家,常大师让小香玉把我给她排练过的戏演习一遍,看符合不符合她演过戏的要求。小香玉告诉我她奶奶看后,非常满意。能得到常大师的认可,我感到无比荣幸。640 (3).jpg

罗云与《常香玉》剧组演员京剧艺术家沈健谨(左)、小香玉 

      经过一年多的拍摄,十八集电视剧《常香玉》完成后在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1992年度中南6省“金帆奖”、广电部第十一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提名荣誉奖,中宣部92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5月,河南省唐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刘芳董事长请我担任总导演,省三团牛冠力撰稿、朱超伦作曲、郭有镇舞美设计,共同策划举办“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一周年戏曲晚会”,汇集省会戏曲界的名家高手:高洁、柳兰芳、王善朴、杨华瑞、华翰磊、虎美玲、王希玲、孟祥礼、魏俊英、范静、田敏、余同云、李卫红、张海龙、杨国民、丁建英、李云、王雪鹏、王海生、常如玉、宋淑睿、王伟、荆富彬等,重新组合宏大的舞台景观,演绎常大师曾上演过的部分经典剧目:“红、白、花”《破洪州》《穆桂英大破天门》《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李双双》《海港》等,于6月1日晚在河南人民会堂隆重公演,深情缅怀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对中华民族戏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她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640 (4).jpg

常大师为罗云题词

640 (5).jpg

罗云与常大师在一起

       常香玉大师开创的豫剧常派艺术是镌刻着时代气息与人格力量的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彪炳日月、流芳千秋。


导演罗云艺术简介

640.png

罗云,男,1946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1954年参加项城县越调剧团。 1959年入开封专区戏曲学校学习表演。1964年至今从事导演工作。1978年—1980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历任河南省越调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豫剧一团副团长兼导演。现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剧协理事、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华戏曲影视艺术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河南豫剧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原根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河南省戏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导演学会会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

1964年从事导演工作至今,为省内外40多个剧团导演了170多部舞台戏。主要有:越调《明镜记》《智收姜维》《舌战群儒》《诸葛亮出山》《红娘子》《盛世君臣》;豫剧《粉黛冤家》《宝莲灯》《刘邦与萧何》《银河湾》《孔尚任》《状元戍边》《夕阳清照》《寔圣堂》《大唐遗事》《张娘娘传奇》《李香君》《徐九经还乡记》《韩玉娘》《七星剑》《宋桓夫人》《使命》、新版豫剧《秦雪梅》、新版豫剧《打金枝》;新版曲剧《红娘》;蒲剧《琼玉公主》;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道情《前进路上》《王钝》;山东梆子《两面人生》《仇亲》;少儿歌剧《鸡毛信》等。为台湾豫剧团执导了《武后与婉儿》《豫韵台湾情》《慈禧与珍妃》。还参与导演或策划30多集电视剧和20多台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是开创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主要导演之一。1994年至今为《梨园春》栏目导演了600多个节目。还多次参加河南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综艺栏目《七彩虹》的导演工作。曾担任“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95晋冀鲁豫四省电台春节文艺晚会”、“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一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纪念越调大师申凤梅逝世十周年大型戏曲晚会”、“庆祝河南省文联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2011中秋戏曲晚会暨中国戏曲名家演唱会”、“2012中秋戏曲晚会”等20多台大型晚会的总导演。所导演剧目,获得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为台湾豫剧团执导的三部年度大戏两部获得台湾“金钟奖”。为虎美玲、金不换等六位演员导演的剧目进京演出夺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曾为国内和台湾多所高校讲学。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导演理论和戏剧评论文章,曾荣获“田汉戏剧奖•论文”奖、“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200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40万字的《艺耕集》;2014年,在从艺60年、导演50年之际,由河南省剧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导演学会、河南省戏曲学会联合举办了“导演罗云从艺60年艺术研讨会”,同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60万字的《戏曲艺术散论》(上、下卷)和《罗云印谱》。《中国戏剧》、《河南戏剧》、《东方艺术》等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中国豫剧大辞典》、《中国戏剧大辞典》均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