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宇:洛阳笙管乐的称谓问题及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发布日期:2022-12-03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103180

        一、问题的由来

        “笙管乐”,在洛阳民间也有称管子乐的,是以管子(古称筚篥,从西域传入中原)作领奏器乐,伴以笙、笛、箫、琴及打击乐等器乐组成乐队进行演奏的音乐形式。笙管乐曾在宫廷、官府、宗教团体、民间社会广泛存在,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音乐乐种。千年古都洛阳,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重地,历史上更是笙管乐的发祥地与繁盛之区。因此,无论历史上与当代,笙管乐在洛阳都是重要的文化存在,是洛阳历史上的光辉一页,是中原文化的灿烂篇章。新中国建国之后,洛阳笙管乐,得到政府及学术界、特别是音乐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在一片赞扬声中,却有一个现实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困扰着关心洛阳笙管乐的人们。这个问题就是,洛阳笙管乐历史上有没有名称,现在我们该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因为,在学术界对洛阳笙管乐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叫法,一种称作“洛阳十盘乐”,另一种叫“洛阳海神乐”。

“洛阳十盘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叫起来的。如此給洛阳笙管乐命名的代表人物,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潘国强教授。潘教授关心河南笙管乐的历史与发展,对洛阳笙管乐尤为关注,曾不只一次、不辞辛劳亲到洛阳多地调查研究,倾注大量心血,撰写文章《洛阳十盘音乐的考查与研究》(1996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论文),后发表论文《洛阳十盘音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公开提出洛阳十盘音乐的称呼,后又在其专著《河南笙管乐研究》中,多次运用了这一称呼和概念,并对“洛阳十盘乐”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十盘音乐,民间又有十盘、十番、社盘、海神、吹歌等称谓。在其流传的地区,称‘十盘’的较多,是因为十盘指的是十音云锣,说明了云锣在乐队中的地位以及丰富的演奏特色,成为乐队中‘抢眼’的亮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得名,不免使人联想到西安鼓乐中安来绪高超的云锣技艺和令人叹服的精彩演奏,同时也透露出十盘音乐与佛、道教音乐之间的联系。

‘社盘’、‘海神’的称谓,透露出民间社会、社火的文化信息。

‘吹歌’则是民俗特征的表现。”(载潘国强著《河南笙管乐演究》第78页)很明显,潘教授是用“十盘音乐”之名,来指称和概括洛阳一地历史上存在过的笙管乐的,并且清楚的解释了之所以如此称呼洛阳笙管乐的道理。对洛阳笙管乐的如此称呼,是潘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一,也是他在洛阳广泛调查得出来的结果,肯定会有实际依据,不是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

可现在的问题是,洛阳笙管乐早就存在另一种称呼,叫“洛阳海神乐”,出处是195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河南民间音乐与舞蹈》。1953年河南省文化局召开了全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大会,这本书是会后在对会演节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出版的,对河南民间音乐舞蹈的源流和演变,”作了初步的探索“。该书是这样描述洛阳笙管乐的:”河南民间管乐流行很广,又因为各地区生活习惯及受附近地区音乐的影响,内容不同,名称也都不同。如豫西洛、陕一带叫‘海神社’、‘郿鄠调’,豫北叫‘百调子’,豫西北叫‘八音会’,其它地区大都叫‘管乐’。“河南很多地方的农民都爱好音乐,而且善于 演奏。最有名的是洛阳和郑州专区的‘海神社’。‘海神社’的起源相传是黄河两岸居民,害怕黄河泛滥,为了敬奉河神而成立的。后来群众结合春节前后的文艺活动,逐渐发展,直到现在龙门东西一二百里内几乎村村都有。‘海神社’吹奏时用乐器很多,有一个海笛、一个唢呐、四个笙、梆子、锣、钹、小锣、镗镗锣、板、堂鼓、板鼓、圪塔锣等,声音大,气魄雄伟,颇受到群众欢迎。“(载于195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民间音乐与舞蹈》一书第74页至75页)。这本书因是官方组织出版,出版时间又早于潘教授关于洛阳笙管乐的书文40多年,因此,此书中对洛阳笙管乐的叫法与介绍,自然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本来,洛阳笙管乐历史上就有多种叫法,十盘,海神都曾是它的名字,不管叫它们哪个,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不就是一个名字的差异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呢?可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洛阳笙管乐名字虽多,但选用其中一个作为其历史上整体代表的统称,那就需要认真考虑了,因为叫什么名子,应该遵从古人使用的传统叫法,它本身应能包含笙管乐的历史、特征、价值等众多文化信息,不能随意一叫了之。这样一来,好像对洛阳海神乐该叫什么名字,就成为一个必须弄清的严肃问题,麻糊不得。正像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见《论语.子路》)。因此,每个关心洛阳笙管乐的人,就应该重视摆在面前的这一问题,主动进行思考、选择,确定自己的观点,表明态度,说一说个人的见解。为此,展开一次洛阳笙管乐称谓问题的大讨论,进行一个“正名‘活动,就很有必要。在这个大讨论中,洛阳的各种新闻媒体,作用自然非同一般,应积极为众人发表意见开辟渠道、设立平台,通过群众的广泛讨论、专家学者发表见解,力争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二、我赞成“洛阳海神乐”的叫法

我的家乡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楼子村,族上传下的就有个管子乐社,名字叫“景华海神社”。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停止了大型活动,但一些乐社成员尚在,个人与小型演奏仍在进行,村里在洛阳很有名望的制笙店铺,就从来没有停业过。在我和如今的景华海神社社长郭鸿运,商议重新恢复管乐活动时,对乐队的名字叫什么,一点也没有迟疑,因为前辈老人传下来的很清楚,就是海神乐。又因为这名字是祖上传下来的,十分宝贵,我俩还在乐社恢复活动之后,商议到国家商标局、知识产权局进行了注册登记。但虽然知道这名字宝贵,可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说实话,我们当时并不彻底明白,直到如今,也并不是多么清楚。自从发现洛阳笙管乐的叫法出了争议之后,我才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挖空心思去思考,至今想的也不是很透,不一定能够让人信服,说出来,只能供大家参考。

在我看来,”洛阳海神乐“这五个字,一字千金,价值连城。因为它的含金量太高了。它蕴含了河洛文化基因、隋唐文化信息、是古代”一带一路“的活化石,有无数洛阳乐民的故事和智慧,隐藏其中。丢掉了它,实在是太可惜了!至于 “洛阳海神乐”名称到底有什么好,到现在我能想出来的,也仅仅只有以下认识:

我想,前辈把管乐叫什么,一定有它的道理,咱跟着去叫,就不会有错。洛阳海神乐是传统音乐,一切得按传统来,要尊重祖先,遵从历史,符合实际。景华海神社作为非遗项目,在洛阳传开之后,得到大量海神乐爱好者的围观、惊叹、赞扬,他们把“景华海神社”当作海神乐之家,有的向“景华海神社”动情回忆,他们曾经和海神乐的难忘经历,有的则述说他们家乡,曾经有过的海神社难忘故事。洛阳东关的退休职工古稀老人崔太庆,出生于海神乐世家,对海神乐情有独钟。2007年闻知景华海神社,在洛阳市区一个公园演出七天,就天天拉着孙子,买票进公园看乐社演出,还送乐队水果、饮料,表达兴奋激动之情。后来,他说:“那几天真是被海神乐迷住了,一天不看都不行!”他还因该社未让海神乐失传,了却了他的心愿,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专程乘车三十多里路,到该社捐出了祖传的海神乐乐器管子;年过九旬的洛阳市退休老人张根有,原籍偃师县方楼村,自幼曾随家乡海神社活动过,跟父辈学过海神乐工尺谱。他亲自从偃师老家到楼子村,不仅把家藏的十几首海神乐工尺谱捐給了景华海神社,还在景华海神社里,不厌其烦地传授教授海神乐工尺谱。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海神乐在洛阳人的心里,有多么重的份量、多么深的记忆、多么厚的感情!景华海神社复建以来,之所以能得到洛阳观众的倾情关心与热爱,完全是洛阳海神乐的无穷力量,唤起了大家的美好记忆,打动了大家的心! 

我感到,把笙管乐叫做海神乐,反映出的是洛阳前辈乐人极其富有的智慧与创造性。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海神乐的源头来之于隋唐宫廷燕乐。把宫廷乐转移到民间去,这是多么大的转换呀!音乐有雅有俗,雅俗之间会有转换,但往往是官家收集民间音乐到官方音乐机构,像笙管乐这样大规模地由宫廷向民间转移,就如同从天上落到地上一样,并不多见,简直可以看作是音乐史上少有的逆向转移。转移的主角是无权无势又穷困的乡民,而且能够转移成功,传承持久,真可谓是音乐史上的奇迹,民间文化的骄傲,值得后人敬仰与赞叹。先不说演出场地、演出人员的变化带来的困难,单说让笙管乐在乡村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大难题。以景华海神社为例,它既没有官方的支持,又没有佛、道宗教的背景,只能以全体村民作为乐社主人,全靠村民的给养生存。因此,村民的态度、喜欢不喜欢,支持不支持,成了笙管乐能不能在村里活下来的关键。聪明的乡间笙管乐先辈乐民,就是古代文化的创新性转化高手,抓住了洛阳一带农民海神观念浓厚(学者已有大量考证,洛阳是海神观念的源头和主要流传地)的心理,舍弃宫廷乐之名,而把传到乡间的笙管乐,改名为敬奉海神的海神乐。这样,海神乐就像是一面农民心上喜欢的旗帜,又像是威力巨大的黏合剂一样,把村民和笙管乐紧紧连在了一起。于是,洛阳海神乐由此而诞生,成了区别于官府的、宗教的,专属于乡间民众的独特音乐形式。

我还认为,洛阳海神乐的叫法,和河洛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礼乐文化有关。周公制礼,洛阳是礼乐文化的发源地,礼乐观念在洛阳基础雄厚,影响深远,根深叶茂,即是在乡间百姓之中,也是如此。洛阳海神乐,传承了隋唐燕乐的精神和灵魂,不把音乐演奏,视为单纯的艺术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为礼制服务。笙管乐到了乡间,宫廷里的一套礼制不管用了,乐手们就顺手把盛行于乡间敬奉海神的习俗接了过来,于是,笙管乐就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敬奉海神,和村民们一起,向海神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幸福、人人吉祥。于是,本来就信奉海神的村民们,便把海神乐视作和自己命运攸关的事情,支持和拥戴海神社。另外,洛阳的“景华海神社”,还另有一层礼乐观念——祖先崇拜。“景华海神社“所在地楼子村,郭姓为该村建村始祖,乐社成员也以郭姓为主。据该村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族人系郭子仪之后裔,该村现存古建筑上还刻有“汾阳世第”字样。村里郭姓人自古相传,笙管乐是皇上因郭子仪保国有功所赐,系为“家乐”,而且对此说代代相传、深信不疑。他们以格外虔诚之心,通过演奏笙管乐,向先祖致敬献礼。因此,在“景华海神社”里,管子乐的礼乐观念里,就又添加了新的含义,信奉的热度强度,自然又浓厚许多,这也就成了它和其它海神乐社生命力更为旺盛的原因。因为有了礼乐观念的介入,洛阳海神乐,就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组织,而成了有生活理想与人生信仰的社会文化形态。所以,天下笙管乐虽多,但因洛阳海神乐加入了独特的文化信仰,是礼乐文化的遗响,就和其它笙管乐通统有了不同。洛阳海神乐也因为与乡民命运与共、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需求大增、活力旺盛、发展迅猛、规模可观、声势巨大。《河南民间音乐与舞蹈》一书记载洛阳海神乐的盛况时说,偃师槐庙会、龙门关帝庙冢正月十三大会,“都有业余艺人参加吹奏,有时多至几百人,分几十处演奏,一二百里外群众都赶来听。还有像‘三月三’、‘四月八’、‘四月二十八’、‘七月十五’这些节日,各地的庙会,业余的艺人也都去吹奏应礼。在春节或‘二月二’,三五个或几十个农民聚在一起,吹奏管乐,同村里人一起娱乐,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业余艺人中也有技巧很高的。“(载本书第75页)书里的这段记载说明,洛阳海神乐在乡民的关爱滋养下,是何等的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它的影响又是多么巨大,是一种多么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书里描述的偃师庙会、关帝冢庙会上的海神乐盛况,壮观、气魄、威风、真是古今少见、天下奇观,令人震撼、令人敬佩、令人神往!这是隋唐燕乐的转化遗响,是古老礼乐文化的乡野再现,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是乡间民众音乐的盛大会演和精彩展示。因为这个龐大盛会,全是由长期被精神贵族看不起的乡间艺人们干成的,实在是难能可贵,意义非凡,是值得载入中国音乐史册和中华文明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景华海神社”要为“洛阳海神乐”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洛阳海神乐”虽然历史上曾经风行于郑州到三门峡的广大区域,但时至今日,公开挑起海神乐大旗的乐社,还只有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楼子村“景华海神社”一家。因此,传承和发展“洛阳海神乐”的任务,自然暂时就会更多地落在了“景华海神社”的身上。钟爱“洛阳海神乐”的人们,对“景华海神社”的期望,也就会更多更大。为了“景华海神社”今后的快速发展壮大,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提高水平,为其尽快达到“国家一流”非遗项目标准而努力。

如今,“景华海社”只是省级非遗项目,虽经申报,并未被国家批准。而同是演奏笙管乐的我省开封相国寺与密县超化寺,都早已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单位。在我看来,“景华海神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极大发展潜力。它的本身,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具有文化特色明显、历史影响巨大、现实意义重要的特点。近些年来,”景华海神社”曾先后演奏到洛阳、郑州、西安、合肥、台湾、北京等地,所到之处,无不为洛阳海神乐的典雅、大气、洋溢宫廷气息所折服。历史上,‘‘景华海神社“的演奏水平,在洛阳一带也是名气远播。其乐社的第九代传人郭高山(1892——1960),聪明过人,会制作和演奏管子、笙、板胡、二胡、三弦等多种乐器、产品销于省内外。他特别善吹管子,先后被洛阳东关、南关街上的海神乐社请去,作为老师教授海神乐。1951年,他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文工团请去当教师,南下重庆,走进军营,在部队中传授海神乐,为时长达一年多之久。该乐社的海神乐器工匠众多,管子、笙、笛、琴等器乐,全是本村制造。笙的制造更是在洛阳一带有名,洛阳半数以上用笙皆来源于此。唐国强教授在《河南笙管乐研究》一书中记载:“根据偃师县西龐村和渑池县张吕村乐社保留下来的笙的刻名记载,是由洛阳市郊楼子村笙匠郭恩铭和郭永元制造。据对在世笙匠郭统山(编写者注:该匠人系楼子村人)的调查来推算,该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载本书94页)。以上所举事例足以说明,“景华海神社”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很有明堂的高水平乐社,只要我们认清了它的价值,从政府到民间,都能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就一定会有大的提高、新的发展。

(二)早日实现由祖传自娱自乐活动方式,向更为开放的为大型公共活动服务的组织类型转化。

“景华海神社“的发展,不断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如获批河南省非遗项目名录,多次得到政策与资金扶持、工作指导,多次受邀参加市、区、乡大、小型社会文化活动等,从中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水平,做出了社会贡献,增大了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早已成为千年古都洛阳的一大文化名牌。但要从文化知名品牌高度去衡量,却又可看出“景华海神社”的发展还是显得有点迟缓,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来。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景华海神社”平时,还处于古人传下的自娱自乐活动状态,虽这两年在个人楼房上设有海神乐传习所,传承演练问题得以解决,但明显存在缺陷,最为欠缺的是,没有洛阳海神乐的展览馆、演示厅、活动广场,不能满足大型文化活动的需要,难以为大量观众的参与提供条件,极不利于隋唐历史、“城东文化”、洛阳海神乐的宣传与弘扬。另外,“景华海神社”所在地楼子村,史起宋元,文化底蕴丰厚,至今遗产项目众多,且多个项目水平出众,如诗、书、画、乐、摄影、戏曲、舞蹈、面塑、纸扎、洛阳水席等,远近闻名,特别是牡丹画,历史久、从艺人多、名闻市区。村中以书、画为主要活动内容组建的乡村文化组织——洛阳金土地书画院,如果从其前身楼子村书画协会1996年成立算起,已有近30年历史,现有会员380多人,多幅书、画精品,收藏于郑州市档案馆,多次在市、区举办大型书画展览,连续四届受邀,以团体名义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书画展,创作的牡丹画分别被第二、三届国家主会场永久收藏。该院还多此受到表彰奖励,是洛阳市“慈善总会“会员单位,洛阳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洛阳市”农村文化培训基地“,荣获河南省”优秀文化志愿队“、“百佳村宝”称号。“洛阳市金土地书画院”的骄人业绩,可以说是党的群众文化工作的显著成果,是乡村文化的一面旗帜,是古都洛阳的新时代艺术之花。该村如此众多的文化项目,件件都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如果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以洛阳海神乐作为龙头项目,带动其它,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特色显著的乡村文化旅游中心,应该说是条件充足,优势明显。而这个乡村文旅的好项目能否实现,关键的关键,就在于它的龙头项目——“景华海神社”能否带起头来,起到引领作用。为了让楼子村的如此众多文化资源,和旅游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成为洛阳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就必须把”景华海神社“的发展工作,切切实实抓紧抓好抓到位。

(三)让洛阳海神乐在弘扬隋唐洛阳“城东文化”建设工程中起带头作用。

“景华海神社”所在区域,洛河之南,伊、洛两河之间,隋唐时是洛阳最为有名的城市功能区,无论经济、文化、交通、居住等条件,都首屈一指,著名的大运河流经此地,区内设有重要码头,横贯洛阳东西的著名大街,建春路经过此地,东大门建春门坐落于此。隋唐之时,洛阳城东一带,是一个风光秀美、地杰人灵、热闹繁华、闻名于世的好地方。当时的“城东桃李”景观,曾迷醉无数文人游客,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希夷等众多诗词名家,都为它倾情赞美;玄奘、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名人学者,在附近居住生活过,许多寺庙道观、王公大臣府第建在此区,连擅吹管子(古称筚篥)的乐师李龟年,因受唐玄宗赏识、王公贵族喜欢,受赏丰厚,也在此地建造宅院,超过公侯府第;最值得一提的是此区的“南市”,不仅是当时国家一流、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最大贸易市场,是和西域诸地物资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这个地区蕴藏了千年古都太多的洛阳标识、洛阳故事、洛阳记忆,洛阳精神,等待着今天的洛阳人,乘中华民族复兴的东风,去发现去开发,以便弘扬隋唐洛阳城东昔日丰彩。作为隋唐城东文化的遗留,“景华海神社”可以说是,现存不多的最为重要的非遗项目,理应从重振洛阳雄风的高度予以重视,倍加珍惜,不仅在洛阳远景规划中,要有突出地位,在实施建设中,更应先期安排、尽早展开。“洛阳海神乐”是洛阳的难得之珍宝,让它价值重现、光彩焕发,应是当代洛阳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衷心期盼“洛阳海神乐“,重新声名远扬、大放异彩,更希望这个可喜时刻,来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