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戏曲舞台上的常青树——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

发布日期:2022-05-31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点击:83481

DSC_0049 - 副本.jpg

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于2022年5月29日晨与世长辞,享年100周岁。全国戏剧界人士沉痛哀悼这位功勋卓著的艺术大师。本刊遴选出河南省戏剧评论家荆桦先生2011年撰写、发表在《魅力中国》杂志上的文章,谨以此文缅怀马金凤大师。

马金凤,豫剧“马派”的创始人,豫剧”功勋杯”演员,与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并称豫剧“五大名旦”,被誉为“洛阳牡丹”。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杨八姐游春》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五、六、七、八、九、十届人大代表,洛阳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剧照.jpg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在了身。

帅字旗飘入云, 

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啊上写着,

浑呀浑天侯穆氏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

这段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唱段选自豫剧《穆桂英挂帅》。今年89岁的马金凤饰演剧中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已有75个年头了。7岁登台,有着80多年艺龄的她,是我国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是艺术园地中的一棵常青树,一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她为演出勤学苦练,为艺术奋斗不息,精益求精,求真求美,写就了非同凡响的艺术人生。

瓦罐里喊出的金嗓子

1922年,马金凤出生在山东曹县东关一个贫苦人家里,4岁学唱河北梆子,7岁和父亲同台演出《三义记》《刘二姐赶会》等剧目,被誉为“七岁红”。8岁改唱豫剧。

马金凤嗓音明亮、圆润,吐字清晰、饱满,真假嗓结合浑然一体,演唱起来如同行云流水,连演数十场而嗓音不衰,令人惊叹。可是,又有谁知道马金凤幼年学戏时嗓子沙哑,音色灰暗,曾被讥笑为“四句撑”和“一脚蹬”呢?

马金凤9岁那年,已经进入科班。有一次在开封演出,她扮演一个小角色,张嘴一唱,不光台下的观众听不见,连台上打鼓的、拉弦的都听不清,班主一怒之下,一脚把她从台上蹬到台下,撞得她头破血流。从此,“一脚蹬”的外号就叫开了。马金凤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她们的戏班在郑州郊区一个村子里演《三上轿》,她因为嗓子不好,勉强唱了四句就顶不上去了,正在着急,台下忽然扔上来一块西瓜皮,把她的白戏衣给弄脏了。她一气之下折回后台,不料这一下更惹恼了一些观众,砖头瓦块噼里啪啦砸上舞台,吓得她们十几个小演员钻到桌子底下不敢露头。由于她只能唱四句戏,同伴们送给她一个“四句撑”的绰号。

为了练嗓子,马金凤决定下苦功夫。喊嗓子需要有山有水,马金凤出科在兰考演出,当年那里是一片风沙盐碱地,没山没水怎么办?母亲便给她找了个瓦罐,里面装上半罐水,放在野地里,让她每天清晨把脸俯在罐上喊嗓。

小姑娘唱了半夜戏,早上贪睡,母亲就成了喊她早起的“闹钟”。鸡叫头遍,赶紧叫醒女儿,娘儿俩抬着瓦罐,摸黑来到村外,一直练到天亮。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雨雪风霜,练嗓从不间断。夏天,母亲撑个破伞给女儿遮雨,冬天,母亲拿条麻袋给女儿挡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一道疤痕。

马金凤不仅自己苦练,还四处投师,虚心求教。她遵照老师的指点,逐渐琢磨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9年的坚持,马金凤终于把“四句撑”的喑哑嗓子练成了一副声音洪亮,圆润悦耳,音质独特,余音绕梁的金嗓子。

马金凤把嗓子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她不沾烟酒,不吃油腻、酸辣或过咸的食物,不喝冷饮,逢年过节也只吃素饺子。平时在家,她每天的饮食主要就是甜面汤。为了保护嗓子,为了让观众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马金凤几十年来严以律己,甘愿吃苦,并且以苦为乐。她的敬业精神,堪称典范。

独创“帅旦”新行当

《穆桂英挂帅》原名《老征东》,是豫剧的传统戏,搬上舞台已经一百多年了。后来经过改编,变成了《穆桂英挂帅》。

1954年,马金凤率洛阳市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先生一连看了三遍,戏中穆桂英老当益壮、一心为国的精神,使他深为感动。最后一场戏结束,梅先生特意赶到后台祝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邀请她到家中做客。

微信图片_20220530212552.jpg

梅先生告诉马金凤说,他看过不少戏,但像老年穆桂英这个人物,他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他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此后,梅先生对马金凤的表演技巧和《穆桂英挂帅》剧本做了悉心指导。

他特地请马金凤看他演出的《贵妃醉酒》等剧,同时要她去看自己化妆,向她讲解化妆上应注意改进的地方,并且建议她学习程砚秋先生的水袖功。

得到梅先生的指点后,《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有了新的突破。1956年,马金凤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她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从此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成为“马派”的代表剧目。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65岁的梅兰芳根据马金凤的演出本,将其改编为京剧上演。从此,首都北京和中原河南,盛开了京剧《穆桂英挂帅》和豫剧《穆桂英挂帅》两朵艺术姊妹花。

《穆桂英挂帅》获得成功后,在一次文艺界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穆桂英算个啥行当?叫小旦(花旦、闺门旦)太小,刀马旦太年轻,叫老旦又不老。马金凤想了想说:穆桂英50多岁挂帅,就叫帅旦吧。就这样,戏剧界一个新的行当产生了。“帅旦”这个艺术行当,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于一体,成功地塑造出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19632月,中国著名史学家、政论家邓拓先生,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予以称赏:“……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帅旦这个行当,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中已经确立了一个光辉的地位。帅旦这个行当,无疑是马金凤同志成功地主演《穆桂英挂帅》而确立了的。”

马金凤从14岁起开始演出《穆桂英挂帅》,至今已有两千多场。几十年来,这出戏大的修改就有十几次。除马金凤先生演出外,全国许多剧团都演出了这出戏,真可谓芳香遍天涯。经过不断修改的《穆桂英挂帅》,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马派“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

多年前,作家老舍看过马金凤的演出后,曾欣然赠诗赞美:“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练材。长安春月夜,鼓板绽红梅。”

马金凤2004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1.jpg

马金凤2004荣获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献艺于民,宝刀不老

年近九旬的马金凤,眼不花,耳不聋,中气十足。她说她能有这么好的状态,都与经常演出有关系。马金凤说:“戏迷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往往比他家里的亲人还要亲。我能唱就唱,不能唱我就教。我一定把戏演好,让亲人们看。”她觉得自己一站到台上,就真的成了穆桂英,国家和人民需要她冲锋陷阵,只有将艺术奉献给人民,才能不断充实,永葆青春。

马金凤为群众唱戏的劲头,就像一团热情的蒲公英,迎着风就绽放,不分场合。一次剧团在偃师农村演出完毕,在返回县城的山路上,遇到两位相互搀扶着的老大娘。这两位老人非常喜欢马金凤的戏,这次听说她来偃师了,就带着干粮赶到县城,到县城后得知她下农村了,于是又追了过来,没想到还是没跟上。马金凤不忍心让两位老人失望,安慰道:“别急,我现在就给您二位唱个独场戏!”说完,摆好架势,迎着呼啸的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正在化妆.jpg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马金凤率团到过全国许多个城市,还经常深入工矿、农村、部队,为基层群众演出。有一次她的嗓子有些沙哑,有人怕她顶不下来,劝她减戏,她说,我的黑头发没有一根是假的,演戏怎能掺假?谁知她唱了一段以后,嗓子又恢复了良好状态,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马金凤的艺术和戏德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享有很高声望。在豫西一带,有“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的俚语在流传。马金凤认为,这是观众对自己的热情鼓励与期盼。她说:“这说明观众希望我继续唱好戏,需要我的艺术。”

马金凤至今仍保持着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场演出提前四个小时化妆,穿好戏装后就一直站着候场。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83岁高龄的马金凤是年龄最大的演员,她在戏曲小品《守岁大观园》中出演“老祖宗”贾母,其精湛的表演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金凤将和梅宝九挂帅 (3).JPG

马金凤一直在创造着奇迹:85年的从艺生涯,演戏一百多部,一万多场。如此高龄,还经常上台演出,这是如今许多年轻演员都难以做到的。而一些像她这般年纪的艺术家,能够常年活跃在舞台上,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也属罕见。她是中原戏曲舞台上一位不知疲倦的歌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她甘愿唱上一百年。

我们愿这朵真国色的洛阳牡丹花,愈开愈艳!愿“马派”艺术常青!

(作者:荆桦,著名戏剧评论家,写于2011年3月8日)